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正常老年人和痴呆患者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2-02-14  浏览次数:406次

  作者:王志稳,苏彦捷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关键词】 正常老人,痴呆,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作出归因,并据此对他人行为作出预测和解释的能力〔1〕,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及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心理理论的发生发展机制,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领域特殊和领域一般等不同的理论框架,并一直存在争论。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中,领域特殊的模块化成分与领域一般的非模块化成分的共同作用〔2,3〕。成功完成心理理论任务至少需要两个过程参与,即对愿望/信念的表征及抑制控制〔4〕。关于这种特定的表征系统,已有证据表明存在一个模块化的认知神经机制〔2,5〕。关于执行功能的作用,又分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执行功能在儿童期对他人愿望和信念理解的最初构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emergence account),而这些概念一旦构建完成,就不再需要执行功能参与了,心理理论这个模块化的表征系统即成为一个处理涉及心理状态推理情境的自动化过程〔3,6,7〕;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过程中的即时作用(performance account),认为执行功能(尤其是抑制控制成分)始终参与心理理论的过程〔2,4,8,9〕。由此可见,上述观点的区别是在毕生发展框架中的,因此,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研究可以为澄清理论上的争论提供重要依据。

  1 正常老年人心理理论研究对理论解释的贡献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执行功能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其中包括抑制控制〔10〕和工作记忆〔11〕。因此,老年人可作为验证上述理论观点的一个人群。如果执行功能仅在心理理论的构建过程中起作用,之后起作用的只有心理理论的模块化成分,那么老年人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成绩应该不会有明显下降,除非心理理论这种模块化的结构也随年龄而衰退。假定后者成立,那么老年人在心理理论任务上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在对执行功能需求不同的心理理论任务上下降的程度应该没有明显差异;如果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过程中起即时作用,那么随着个体执行功能的衰退,心理理论也会相应地出现衰退。并且,在对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需求较高的心理理论任务中,成绩会更差。回顾现有关于正常老年人心理理论的研究发现,在研究结果和对理论的解释方面,都存在着不一致。

  有几项研究支持心理理论的模块化观点。Happé等〔12〕以美国的正常老年人为被试,研究发现,正常老年人心理理论故事任务(心理状态推理)成绩高于青年人,在控制任务(物理状态推理)上则无显著差异。尽管Happé等人提出,该研究中老年被试教育程度较高,其成绩可能好于同龄的老年个体。但他们也提出,如果该研究中的老年被试智力相对较高是一个干扰因素,那为什么老年被试在控制任务上并不比青年被试高,而仅在心理理论任务上高?因此,他们提出:该研究结果支持了领域特殊性的观点,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应测量被试的智商(IQ),以排除智力的干扰〔12〕;Maylor等〔13〕针对上述问题,重复了Happé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在降低工作记忆需求的实验条件下,并控制教育程度、智力、语言和执行功能这些变量之后,两组被试在控制任务上无显著差异,而正常老年人心理理论任务得分却低于青年人,与Happé等人的结果正好相反;随后,Sullivan等〔14〕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此外,Maylor等〔13〕的研究还显示,在排除年龄和语言等变量的影响后,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并无显著相关。该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持了领域特殊性的观点,因为该研究中正常老年人心理理论能力的下降,并不能完全用领域一般的认知资源,如智力、执行功能来解释;Wang等〔15〕以中国正常老年人为被试,在匹配了智商与教育水平后,结果发现,正常老年人仅在失言任务上低于青年人,在心理理论故事理解和一般故事理解任务上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中正常老年人的智商和执行功能与青年人无差异,而在失言任务上却差于青年人这一结果,间接支持了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殊性的观点。此外,正常老年人在复杂程度不同的心理理论任务上的不同表现提示,心理理论的发展可能也符合Jacksonian原则,即较晚发展出的心理理论成分可能较早衰退,而较早发展出的心理理论成分较晚衰退〔16〕。

  另外一些研究则支持“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中起即时作用”的观点。有研究通过改进实验范式和控制实验条件,探讨了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作用。German等〔4〕采用在推理结构上严格匹配的心理理论任务和控制任务,结果发现,正常老人在心理理论任务和控制任务中成绩均低于青年人。该研究进一步通过控制心理理论任务中执行功能的需求,以分离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随着执行功能的需求增加,两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成绩均下降,而且正常老年人的成绩下降更明显〔4〕,此结果与Leslie等〔17〕以4岁儿童为被试,发现增加心理理论任务的抑制控制需求后,儿童心理理论的成绩变差相一致,因而支持了“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过程中起即时作用”的观点。McKinnon等〔18〕采用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发现,正常老年人仅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上低于青年人,而在一级错误信念任务上无显著差异。由于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对工作记忆的需求高于一级错误信念任务,且需要整合两个主人公的信念,因此对抑制控制的需求也高于一级错误信念任务。所以,该研究结果间接支持了“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中起即时作用”的观点。此外,该研究还对青年被试采用双重任务范式,结果发现,双重任务条件导致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下降,而且对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干扰大于一级错误信念任务,从而为“执行功能在心理理论中起即时作用”的观点提供了证据〔18〕。

  2 老年痴呆患者心理理论研究对理论解释的贡献

  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病理群体——老年痴呆患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渐进性衰退,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执行功能的衰退〔19,20〕。因此,比较正常老年人与痴呆老年人的心理理论能力,能为理论解释提供间接证据。目前关于AD患者心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有几项研究发现,轻度AD患者仅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上成绩较正常老人差,而在一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任务、眼中读心任务上,与正常老年人无显著差异〔21~23〕。Cuerva等〔21〕研究还发现,心理理论成绩差的AD患者在工作记忆、抽象思维、语言理解、命名等一般认知功能任务上也较差。因此,上述研究提出,轻度AD患者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成绩的下降,可能是由于领域一般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下降所致,而非心理理论能力的特异性下降〔21~23〕。但也有研究提出不同观点,Washburn等〔24〕采用Happé的心理理论故事任务,以老年人院老年人为被试,结果发现,即使在控制了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变量之后,有认知功能损害的老年人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仍低于正常老年人;Verdon等〔25〕采用心理状态推理故事和物理状态推理故事任务,结果发现,轻度痴呆患者心理理论成绩低于正常老年人及青年人,且轻度痴呆患者对心理状态推理差于物理状态推理。上述两个研究结果提示,痴呆患者心理理论的受损不能完全由认知功能受损来解释。

  对痴呆的另一种类型——额颞叶痴呆患者的心理理论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中的成绩均比正常老年人差〔22,26~30〕。额颞叶痴呆是一类以额颞叶损伤为主的痴呆类型,其损伤部位与信念推理涉及的脑区,如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有重叠〔31〕。在疾病早期阶段,患者主要表现为人格改变和社会行为异常,而一般认知功能损害并不明显。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轻度额颞叶痴呆患者心理理论的下降可为模块化观点提供间接证据。但是,额颞叶痴呆患者的损伤部位也涉及执行功能的脑区。Snowden等〔29〕研究发现,执行功能受损越重的额颞叶痴呆患者,其心理理论成绩越差。因此,仍不能排除执行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额颞叶痴呆患者在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任务上出现分离现象,即执行功能任务无明显下降,而心理理论任务下降〔22,26〕;而且,Lough等〔22,28〕在研究中控制了执行功能变量的影响,仍发现额颞叶痴呆患者表现出心理理论的明显下降,从而支持了模块化的观点。

  3 老年人心理理论研究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与所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一样,对老年人的心理理论进行研究同样会遇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理论时,通常以青年人作为对照,由此带来了横断研究中的同辈效应问题。在对两组被试的智商、教育水平等变量进行严格匹配后,又会出现样本的偏差问题,即被匹配而选中的老年被试可能不能真正代表该年龄段的老年人群。例如,有些研究匹配了正常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智商和教育水平,但研究发现,这些老年人在执行功能任务上与青年人无显著差异〔16〕,这与多数研究中老年人执行功能下降〔4,13,18〕的结果不一致,可能也存在Happé等〔12〕研究中的问题,即这些个体的成绩可能好于普通老年人。

  其次,用于研究老年人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尚不够完善。已经发展较成熟的心理理论任务多数基于儿童个体。如果直接将儿童心理理论的任务用于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天花板效应,例如一级错误信念任务〔18〕。现有研究多采用Happé的心理理论故事任务,以文字形式呈现,也有研究采用动态或静态的视觉任务。Slessor等〔32〕研究比较了老年人在不同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发现老年人在视觉任务上成绩差于青年人,而在故事任务上无显著差异。另外,为了探讨心理状态推理是否独立于一般推理能力,很多研究将不涉及心理状态的一般推理故事作为控制任务,但由于二者的推理难度和结构匹配程度不一,可能导致各项研究结果在该任务上出现差异〔4〕。多数研究发现,正常老年人在控制任务上与青年人无显著差异〔12~15〕,但也有研究发现,正常老年人在一般推理任务上也出现下降〔4,32〕,因而无法判别心理理论是否独立于一般推理能力。

  此外,由于心理状态推理涉及对信念的推理(认知成分)和对情绪状态的推理(情感成分)等不同成分。一些对脑损伤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出现分离现象〔33,34〕。脑成像研究也发现,有些脑区(如内侧眶额皮层)更倾向于与心理理论的情感成分有关〔35〕。目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任务中,有些涉及认知成分,如错误信念任务,有些则涉及情感成分,如失言任务等,亦有些研究同时涉及两种成分,并将二者得分相加作为心理理论的成绩,未对二者进行区分。因此,实验任务涉及心理理论的不同成分可能也会导致结果出现不一致。

  4 小结

  对正常老年人的心理理论进行研究,除了可以从毕生发展的角度勾画心理理论发展的全景之外,也会为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提供重要证据。有些研究间接支持了心理理论的模块化观点,也有研究证明了执行功能等领域一般的认知资源在心理理论中所起的即时作用。同时,作为老年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病理群体,对老年痴呆患者尤其是对额颞叶痴呆患者的研究,也间接支持了心理理论的模块化观点。但目前关于老年人心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尚不太一致。今后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适于老年人的实验任务,区分心理理论的不同成分,并发展在推理结构和难度上与心理状态推理更匹配的控制任务。此外,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执行功能〔36〕及心理理论成绩上〔13〕也存在差异,而现有研究中老年被试的年龄跨度较大。今后,应进一步比较老年前期(60~74岁)、老年期(75~89岁)和长寿老年期(9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理理论的变化情况,以更全面揭示老年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轨迹,并为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提供更丰富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Premack D,Woodruff 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 Behav Brain Sci,1978;1 (4):51526.

  2 Leslie AM,Friedman O, German TP.Core mechanisms in “theory of mind”〔J〕.Trends Cogn Sci,2004;8 (12):52833.

  3 Moses LJ.Executive account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J〕.Child Dev,2001;72 (3):68890.

  4 German TP, Hehman JA.Representational and executive selection resources in theory of mind:evidence from compromised beliefdesire reasoning in old age〔J〕.Cognition,2006;101 (1):12952.

  5 German TP, Leslie AM.No (social) construction without (meta) representation:modular mechanisms as the basi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n understanding of mind〔J〕.Behav Brain Sci,2004;27 (1):1067.

  6 Carlson SM,Moses L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hibitory control and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J〕.Child Dev,2001;72 (4):103253.

  7 Perner J, Lang B.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and executive control〔J〕.Trends Cogn Sci,1999;3 (9):33744.

  8 Leslie AM,German TP, Pollizi P.Beliefdesire reasoning as a process of selection〔J〕.Cogn Psychol,2005;50 (1):4585.

  9 Apperly IA,Back E,Samson D,et al.The cost of thinking about false beliefs:evidence from adults′ performance on a noninferential theory of mind task〔J〕.Cognition,2008;106(3):1093108.

  10 Cepeda NJ,Kramer AF,Gonzalez de Sather JC.Changes in executive control across the life span:examination of taskswitching performance〔J〕.Dev Psychol,2001;37 (5):71530.

  11 Salthouse TA.The aging of working memory〔J〕.Neuropsychology,1994;8 (4):53543.

  12 Happé FGE,Winner E, Brownell H.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Developmental Psychol,1998;34 (2):35862.

  13 Maylor EA,Moulson JM,Muncer AM,et al.Does performance on theory of mind tasks decline in old age〔J〕? Br J Psychol,2002;93 (4):46585.

  14 Sullivan S, Ruffman T.Social understanding:how does it fare with advancing years〔J〕? Br J Psychol,2004;95 (1):118.

  15 Wang YF, Su YJ.Theory of mind in old adults:the performance on Happe′s stories and faux pas stories〔J〕.Psychologia,2006;49(4):22837.

  16 王异芳,苏彦捷.成年个体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303.

  17 Leslie AM,Polizzi P.Inhibitory processing in the false belief task:two conjectures〔J〕.Dev Sci,1998;1(2):24754.

  18 McKinnon MC,Moscovitch M.Domaingeneral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reasoning:theory of mind and deontic reasoning reexplored〔J〕.Cognition,2007;102 (2):179218.

  19 Perry JR,Hodges JR.Attention and executive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a critical review〔J〕.Brain,1999;122 (3):383404.

  20 Rainville C,Ameiva H,Lafont S,et al.Executive function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2;17 (6):51330.

  21 Cuerva AG,Sabe L,Kuzis G,et al.Theory of mind and pragmatic abilities in dementia〔J〕.Neuropsychiatry Neuropsychol Behav Neurol,2001;14(3):1538.

  22 Gregory C,Lough S,Stone V,et al.Theory of mind in patients with front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J〕.Brain,2002;125 (4):75264.

  23 Zaitchik D,Koff E,Brownell H,et al.Inference of beliefs and emotion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psychology,2006;20 (1):1120.

  24 Washburn AM,Sands LO.Social cognition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and without cognitive impairment〔J〕. J Geront,2006;61B (3):1749.

  25 Verdon CM,Fossati P,Verny M,et al.Social cognition:an early impairment in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J〕.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2007;21 (1):2530.

  26 Lough S,Gregory C, Hodges JR.Dissoci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n front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J〕.Neurocase,2001;7(2):12330.

  27 Lough S, Hodges JR.Measuring and modifying abnormal social cognition in front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J〕.J Psychosomatic Res,2002;53 (2):63946.

  28 Lough S,Kipps CM,Treise C,et al.Social reasoning,emotion and empathy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J〕.Neuropsychologica,2006;44 (6):9508.

  29 Snowden JS,Gibbons ZC,Blackshaw AB,et al.Social cognition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Huntington′s disease〔J〕.Neuropsychologica,2003;41(6):688701.

  30 Torralva T,Kipps CM,Hodges J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decisionmaking and theory of mind in the frontal variant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J〕.Neuropsychologia,2007;45 (2):3429.

  31 Gallagher HL,Frith CD.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ory of mind”〔J〕.Trends Cogn Sci,2003;7 (2):7783.

  32 Slessor G,Phillips LH,Bull R.Exploring the specificity of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ory of mind tasks〔J〕.Psychol Aging,2007;22(3):63943.

  33 ShamayTsoory SG,Shur S,BarcaiGoodman S,et al.Dissociation of cognitive from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theory of mind in schizophrenia〔J〕.Psychiatry Res,2007;149 (13):1123.

  34 ShamayTsoory SG, AharonPeretz J.Dissociable prefrontal networks for cognitive and coffective theory of mind:a lesion study〔J〕. Neuropsychologia,2007;45(13):305467.

  35 Hynes CA,Baird AA,Grafton ST.Differential role of the orbital frontal lobe in emotional versus cognitive perspectivetaking〔J〕. Neuropychologia,2006;44(3):37483.

  36 Lin H,Chan RCK,Zheng LN,et al.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healthy elderly Chinese people〔J〕.Archives Clini Neuropsy,2007;22(4):501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