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发表时间:2010-09-13 浏览次数:374次
作者:戴繁林, 张卫国, 张 鹏, 黄晓华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关节科,湖北 十堰 442008
【关键词】 下肢骨折;外固定架;治疗
我科自2004年6月-2008年3月采用外固定架治疗15例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4~60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2例,高能量飞石致伤1例。andersonGustilo分类[1]:ⅢA型12例,ⅢB型3例。
1.2 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中7例采取一期手术,2例采取二期手术。6例长期住院骨不连患者采取一期手术。治疗要点,首先彻底清创,探查大血管、神经的损伤情况。C形臂引导下对骨折的旋转、成角畸形进行整复;骨折端两侧各以二枚直径4 mm固定针平行固定;固定针与骨折线的距离控制在5~8 cm之间。骨缺损需植骨者,在维持肢体长度的前提下,先行单边临时固定;对游离、不稳定的骨块或骨片,行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意在将复杂骨折变为简单骨折[2];然后再根据骨具体缺损程度行自体植骨,并保证肢体长度,恢复肢体力线,牢固固定。手术前后对比如图1~4。
图1 股骨髁上骨折伴骨缺损
图2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术后观察植皮、皮瓣区域成活情况。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第3天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第三周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恢复情况及外固定架位置,并进行调整。
图3 股骨髁上骨折伴骨缺损自体带血管蒂
腓骨瓣移植,外固定术后
图4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术后
2 结果
15例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术后均随访,时间9~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X光提示骨痂生长良好。术后有针孔反应2例,表现为针孔稍红肿,无局部化脓。14例骨折愈合良好,力线正常,短缩≤1.2 cm,无疼痛,步态无明显跛行。1例因腓总神经损伤出现小腿伸肌群的萎缩,患足轻度内翻、下垂,轻微单侧跛行。
3 讨论
严重的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伤情复杂,常伴有骨缺损,不易固定,污染重,组织血运有不同程度破坏。治疗中彻底清创为骨折的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无菌要求。
良好的稳定性是骨痂生长的前提,外固定架可以很好地提供这种稳定性,该稳定可调的特点为骨折在各时期均可提供不同的生物、物理刺激。断端缺损必要时取自体松质骨植入间隙内可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骨折块间螺丝钉的应用可以增加骨折的稳定性[3]。早期实施坚强固定,后期弹性固定,增加骨折端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进程[2]。对于粉碎性骨折,特别是伴骨缺损者,内固定物的固定强度有可能欠缺,而且在狭小的范围应用较多内固定物,对骨质是一种破坏,加之其较短的力臂,决定了内固定的稳定性并不优于外固定治疗,而且其不可调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时期骨折断端不能受到相应的有利刺激。
一般的骨牵引及石膏、夹板等外固定方式使病程延长,且难以保证骨折断端的稳定,不宜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长期的卧床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护理难度增加。外固定架有利于维持肢体长度。术后可进行调整外固定强度和随时纠正成角畸形,不必进行第二次侵入性手术取除固定物,损伤小,痛苦少。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超关节固定,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有利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
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下肢骨折,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术中固定针与骨折端距离5~8 cm,距离过大影响固定的稳定性,过小则感染机率增加。⑵近干骺端骨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交叉针固定以增加固定强度。⑶先纠正成角、短缩畸形,复位后进针、固定。
如操作欠佳,外固定架治疗存在不可忽视的不良情况:⑴误伤大神经、血管。⑵术后针道感染。⑶术中对骨缺损不够重视,固定刚度欠缺,术后支架调整不当,均可导致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⑷固定针松动。
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式多样化,清创彻底和稳定固定二者缺一不可,组合式外固定架可以提供良好可信的稳定性,且对机体的干扰较小,优于传统内固定。
【参考文献】
[1]Gustilo RB,Merkol RL,Templeman D.Current concepts review:the management of open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Am),1990:72(2):299.
[2]王煜巍,李 清,王绍波.组合式外固定架在严重粉碎性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2):156.
[3]邹建福,陈才国.单臂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骨远端骨折[J].实用临床医学,2006,7(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