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90岁以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2-02-09  浏览次数:510次

  作者:陈新,曲方,张广生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高龄老年,临床特点

  本文对23例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岁及以上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高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90岁及以上ACVD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90~98岁,平均(92.26±2.21)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脑出血4例(丘脑出血2例,基底节出血1例,脑叶出血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均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6例。16例脑梗死根据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4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2例、后循环梗死(POCI)3例、腔隙性梗死(LACI)7例。23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中国卒中量表标准(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轻型12例,中型4例,重型7例。

  1.2 危险因素及并发症 在23例患者中年龄、性别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前面已叙述。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史9例(39.1%);心脏病史6例包括1例心房纤颤(26.1%),饮酒史3例(13.0%),糖尿病史、既往脑梗死和吸烟各2例(8.7%)。其中,10例无上述危险因素,5例具有1个危险因素,5例具有2个危险因素,3例具有3个危险因素。主要并发症:脑疝5例,肺炎和消化道出血各2例。

  1.3 治疗结局 在23例中,临床好转13例,未愈4例,死亡6例。对17例好转及未愈患者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进行预后功能残障评分:0分3例(均为TIA患者),2分6例,3分5例,5分3例。6例死亡患者中,男5例,女1例;脑梗死4例、脑出血2例。死亡原因:6例患者死亡原因均为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1例,脑疝5例;7 d内死亡5例,第37天死亡1例。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确切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脑血管病类型(出血或缺血)和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没有明显差别(P>0.05),见表1。在脑梗死组,男、女患者OCSP分型及中国卒中量表评分的比较可以看出,女性患者LACI和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提示轻度评分的人数多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龄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脸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北京市1984年至1999年脑卒中发病率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地区25~74岁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3〕。90岁以上脑血管病发病率尚缺少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加拿大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高龄老年是独立于其他临床特征的死亡预示因子。80岁以上患者的7 d病死率、出院时病死率以及校正危险因素后的病死率均明显高于59岁以下、60~69岁和70~79岁各年龄组〔4〕。Minn等〔5〕对134例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进行分析,平均随访(5±1.9)年,死亡92例(68.7%)。80~84岁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4±6.4)个月,明显长于85~89岁组(8±7.3)个月和90~94岁组(7±2.0)个月;出院时MRS 0~1分患者的存活时间为(47±4.8)个月,明显长于其它组,结果提示,年龄和出院时功能结局是长期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素。

  本文对90岁以上ACVD患者6个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饮酒以及既往脑梗死、糖尿病和吸烟等。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发病率是上升的;50岁时20%、60岁时30%、70岁时40%、80岁时55%、90岁时增加至60%。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影响在减弱,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逐渐减小;50岁时的优势比4.0、60岁时3.0、70岁时2.0、80岁时1,4、90岁时减少至1.0。吸烟也很相似,40岁时优势比大约是5.0,90岁时优势比减少至1.0〔6〕。本组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比例不高,吸烟和饮酒者少,这是本组患者的一个特点。Copenhagen卒中研究发现,与85岁以下老年组(平均71岁)相比,85岁以上高龄老年组(平均88岁)有以下显著不同的特征:女性、独居和心房纤颤明显增多,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每天饮酒明显减少〔7〕。由此认为,年龄这一不可干预的因素在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发病中占主导地位。年龄也是卒中病理类型的一个决定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缺血性卒中比例增加,出血性卒中下降。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2.6%,脑出血占17.4%,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Olindo等〔8〕报道的结果一致。

  脑卒中的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卒中发病率男女之比约为1.1~1.5∶1〔2〕。有报道,8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中,女性发病率有所上升,可能与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有关。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3∶1,与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的75岁前性别分布比例相一致。本组资料表明,女性患者LACI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入院时中国卒中量表评分轻度计分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6例死亡患者中,仅1例女性。

  一般认为,老年人器官及免疫功能低下,脑卒中后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肺炎等并发症,年龄越大,死于并发症的比例越高,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Lee等〔9〕分析193例80岁以上(平均84.8岁)高龄老年亚洲人的临床特征,与754例80岁以下(平均65.7岁)比较,80岁以上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比例高、TACI发生率高、心房纤颤多见、急性病房住院时间长,肺炎、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烟比例减少。陆琦等〔10〕报道42例9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25例好转,3例住院期间死于并发症,另外11例恶化病例均放弃抢救而自动出院。本组23例患者中死亡6例,均死于脑疝和脑干功能衰竭等中枢原因。由于90岁以上患者数量较少,本文对卒中类型、性别分布和死亡原因的分析受到例数限制,不同医院治疗方案和模式也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结局的可比性。总之,对于90岁以上卒中患者,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带来的影响,注意卒中本身的严重程度,加强共病以及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2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36.

  3 王文化,赵 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69.

  4 Saposnik G,Cote R,Phillips S,et al.Stroke outcome in those over 80.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across Canada〔J〕.Stroke,2008;39:2310.

  5 Minn YK,Cho SJ,Kim SG,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aged 80 years and older〔J〕.Yonsei Med J,2008;49:400.

  6 Whisnant JP.Effectiveness versus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J〕.Neurology,1996;46:301.

  7 KammersgaaJd LP,Jorgensen HS,Reith J,et al.Shortand longterm prognosis for very old stroke patients.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J〕. Age Ageing,2004;33:149.

  8 Olindo S,Cabre P,Deschamps R,et al.Acute stroke in the very elderly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stroke subtypes,management,and outcome in Martinique,French West Indias〔J〕.Stroke,2003;34:1593.

  9 Lee M,Huang WY,Weng HH,et al.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in very old Asians:clinical features,stroke subtypes,risk factors and outcome〔J〕. Eur Neurol,2007;58:44.

  10 陆 琦,陈卫东.9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42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70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