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人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实施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755次
作者:李敏
作者单位:363000福建漳州解放军第175医院烧伤科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们重视做好烧伤病人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2000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烧伤病人900例,手术350例,其中再次入院行整形术6例,均非原手术部位。
2 健康教育形式
2.1 教育对象 以病人为主,家属陪护为辅,但对儿童或配合能力较差者应以家属为主。
2.2 教育者 本科护士为主体,经管医生、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共同施教。要求教育者仪表端庄,态度真诚热情,语言准确、通俗易懂,避免医学术语,做到言简意赅。示范指导力求准确到位,简单易学。
2.3 教育方法 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手术类别等选择合适的时机、方法进行教育。具体方法有个体宣教、图片和书面形式教育及指导示范相结合方式。
2.4 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病人需要,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后,要利用提问或让病人复述的方法检查教育效果,然后将教育内容序号和效果评价填写在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表上。护士组长和护士长据此再次检查、评估,发现有未做到位或应做而没做的,指示护士重做或补做。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抽查。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术前教育内容
3.1.1 心理疏导方法 由于烧伤专业知识缺乏,病人和家属习惯于保守治疗,对不做手术的严重后果不了解,再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亦导致病人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反复现象而造成停手术。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指出手术的必要性,帮助权衡利弊,坚定信心,以得到病人与家属的全力配合。经常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动态,并从旁指导病人如何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用图片资料的形式介绍同类手术的情况,促使病人能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手术。
3.1.2 术前训练 示范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咳嗽排痰锻炼,告诉病人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帮助身体康复。必要时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以适应术后卧床治疗的需要。
3.1.3 皮肤准备的方法与意义 指导并协助病人搞好个人卫生,如理发、剃须、剪指甲、沐浴(擦澡)、更衣,其目的是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在备皮时告诉病人日后取皮区皮肤生长情况,打消病人不必要的担心顾虑。
3.1.4 饮食指导 鼓励病人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增强机体耐受力,针对以往有些病人术前习惯以参类进补的误区重点教育,防止因食参类补品而延误手术。告知病人及家属开始禁食禁水的时间与重要性,说明其目的是让胃排空,以防止麻醉后发生呕吐造成误吸而危及生命。
3.1.5 配合手术室进行术前访视 术前1日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访视病人,本科护士将他们介绍给病人,并一起进行术中健康教育。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扼要交待术前、术中和术后需注意事项,如何配合好手术,让病人共同参与,以减轻紧张恐惧心理。
3.1.6 术前用药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告诉病人术前注射的具体作用是镇静催眠、放松肌肉和抗感染,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打针前要解完大小便,目的是促使药物更好的吸收,并且打针后要卧床休息,避免再走动,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2 术中健康教育内容 手术室护士来病房接病人时,即开始接管健康教育工作。具体指导病人术中配合,如摆放体位、输液配合及麻醉配合等,并针对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指导如何进行放松,及时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3.3 术后健康教育内容
3.3.1 术后6h注意事项 告诉病人和家属关于禁食禁水及卧位的要求和目的。如全麻后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是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禁食、水是因为麻醉反应还在,饮食后易发生呕吐等。
3.3.2 术区护理 烧伤手术多为皮肤移植,术后前3天要求植皮区尽可能制动,防止皮片移位,并且要抬高患肢,防止受压,利于血液循环,以提高皮片成活率 [1] 。注意观察术区敷料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针对此进行教育,指导病人和家属配合。3.3.3 饮食宣教 为使身体能迅速康复,应加强营养摄入。告知病人营养的重要性,鼓励进食含蛋白质、热量、脂肪和维生素高的食物,如蛋、瘦肉、奶类、鱼、蔬菜、水果等,并帮助制定食谱。
3.3.4 康复训练 指导正确体位摆放,保持功能位置,在创面初愈后,即示范和指导病人与家属进行理疗与功能练习,促使皮片软化,以恢复其功能。早期可用温水浸泡,鼓励病人做主动活动和适当被动活动,并教会其具体功能锻炼方法,及怎样正确使用弹力套,以帮助病人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日后生活质量。
4 小结
本组340例烧伤病人在围手术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后,手术均如期顺利进行,杜绝了以往存在的因病人进食或精神心理等原因导致的停手术现象,避免了术后皮片因受压过久而坏死,不重视康复训练而导致的功能障碍以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康复水平,减轻了病人身心痛苦。因此,在围手术期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黎鳌.烧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