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Ⅰ方加强的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30 浏览次数:791次
作者:练建红 作者单位: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阴虚血瘀)患者随机分A、B两组,每组45例。A组予益肾Ⅰ方+强的松,B组予强的松+对照药水(标准激素疗法)。观察2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脂、血清白蛋白等。结果:A组有效率84.6%、B组有效率68.1%。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1),明显减少蛋白尿、改善症状和体征、降低血脂水平。结论:益肾Ⅰ方对肾病综合征有显著作用,特别是与强的松联用可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复发率。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脾肾阴虚血瘀 中西医结合 益肾Ⅰ方;强的松 六味地黄汤/治疗应用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一直是肾脏病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广东省名中医刘恩棋主任主持的《益肾Ⅰ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广州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的一个子项目。该项研究对9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1.1 诊断标准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①24h尿蛋白>3.5g;②血清白蛋白<30g/L;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其中①、②项是必备条件,并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1.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②血肌酐<178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③中医辨证标准符合脾肾阴虚血瘀。
1.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非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②年龄小于5岁大于65岁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对本药过敏者;④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精神病患者;⑤凡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判定者。
1.2 分组 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在观察过程中对各组病人进行对症处理,以纠正造成病情加重的可逆因素。
1.3.2 施加治疗 A组:益肾Ⅰ方每次50ml,每日2次,及强的松 1mg/kg•d;B组:对照药水每次50ml,每日2次,强的松1mg/kg•d。观察2个月。
1.3.3 益肾Ⅰ方:熟地24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山茱萸12g,牡丹皮9g,黄芪20g,益母草20g,丹参12g(为1日量)。由我院制剂室制成口服液,每瓶500ml,每次50ml,每日2次。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脂、血清白蛋白等。
1.5 疗效判断标准 ①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消失,连续3次24h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血清白蛋白恢复于35g/L以上。②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连续3次24h尿蛋白的定量持续在0.15~0.5g之间,血清白蛋白在30~35g/L之间。③有效:水肿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24h尿蛋白定量<3.5g且>0.5g。④无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好转,24h尿蛋白定量>3.5g。
1.6 统计方法 剂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和Ridit检验。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病人总有效率比较组别注:两组比较P<0.01
2.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表2) A组较B组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表2 两组病人症状变化比较A组n好转无改善改善率1注: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变化(表3):A组疗效较B组更佳。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变化比较(±s)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A组456.96±2.991.92±1.90B组456.77±2.932.36±2.31注: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2.4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脂、血清白蛋白变化比较(表4):两组病人治疗后BUN、TG、CHOL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但A组疗效较B组为佳。
临床还观察到A组复发率、副作用均较B组少。表4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脂、血清白蛋白变化比较注: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表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度水肿。根据症状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肾失封藏,脾虚失摄,精微物质流失于外所致。治疗上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
西药治疗主要以激素为主,由于用量大、疗程长,患者易出现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及精神障碍等副作用,需要中医辅助治疗。
临床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加黄芪、益母草、丹参组成益肾Ⅰ方,以达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利尿消肿之功。方中熟地甘寒入肾为补肾壮水之品,能对抗连续服用激素后血浆皮质醇浓度的下降和肾上腺的萎缩,防止激素的副作用并有抗凝利尿作用。山茱萸辛苦入肝,收敛肝阴,山药甘平走脾而滋脾阴,肝肾同源,滋肝亦即滋肾,土能生万物,滋脾尚可益肾,二药共助熟地补肾阴之功,共为辅药。上三味药为滋腻易滞之品,故方中泽泻泻肾浊以防熟地之滞,牡丹皮清泻肝热以去山茱萸之滞,茯苓淡渗脾湿以免山药之滞,三药功在疏利三阴,六药合用成三补三泻,使其方中收中有散,寓泻于补,补而不滞。黄芪益气升阳,利尿退肿,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胆固醇,改善肾小球血液循环,增加尿量,增强免疫,对消除尿蛋白和预防复发有较好的作用[1、2]。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利尿退肿。丹参、黄芪合用可益气活血,改善肾血流。益母草具有抗凝、排钾利尿的作用。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益肾Ⅰ方对阿霉素诱导大鼠肾病综合征有治疗作用,改善病鼠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以及改善病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等作用[3]。
本研究结果表明,益肾Ⅰ方对肾病综合征(脾肾阴虚血瘀)有显著治疗作用,可以明显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脂质代谢和营养状态等,特别是与强的松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单独应用强的松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李丽英,王海燕.黄芪、当归对肝脏和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5,(6):372-373.
[2]殷静先.黄芪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时珍医药研究,1998,(3):230.
[3]谭海荣,刘恩棋,潘竞锵,等.益肾Ⅰ方对阿霉素诱导大鼠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4):2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