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烧伤173例休克期补液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11 浏览次数:557次
作者:李小毅,黄书润,苏金荣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0医院 烧伤整形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关键词】 烧伤;休克;补液
2002年1月—200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烧伤病人2 682例,其中烧伤总面积超过50%或(和)Ⅲ度面积超过20%,伤后16 h 内入院173例,现将该组病人伤后前48 h 补液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2例,女61例,年龄1~73岁,平均363岁。火焰烧伤126例,热液烫伤24例,水泥热料烧伤21例,化学烧伤及电接触烧伤各1例。烧伤总面积32%~100%,平均642%,Ⅲ度面积3%~95%,平均376%。入院时间:伤后05~16 h,平均38 h。
12 治疗方法 基本上仍参照Evan公式计算补液量,结合一般情况、尿量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量。悬浮床治疗67例。气管切开术37例。
13 输液量及尿量 16岁以上组142例:伤后第1个24 h 输液:晶体073~322 ml/(kg·TBSA%)平均为(1.52±0.98)ml/(kg·TBSA%),胶体081~108 ml/(kg·TBSA%),平均(102±021)ml/(kg·TBSA%);尿量(035±293)ml/(kg·h),平均1(134±100)ml/(kg·h)。伤后第2个24 h 输液:晶体062~098 ml/(kg·TBSA%),平均(073±012)ml/(kg·TBSA%),胶体092~112 ml/(kg·TBSA%),平均(105±023)ml/(kg·TBSA%);水分1 000~3 500 ml/d;尿量021~307 ml/(kg·h),平均(193±123)ml/(kg·h)。16岁以下儿童31例:伤后第1个24 h:晶体167~215 ml/(kg·TBSA%),平均(193±037)ml/(kg·TBSA%),胶体083~116 ml/(kg·TBSA%),平均(086±031)ml/(kg·TBSA%);尿量(12例未留置尿管儿童除外)035~293 ml/(kg·h ),平均(134±100)ml/(kg·h )。伤后第2个24 h 输液:晶体112~132 ml/(kg·TBSA%),平均(118±022)ml/(kg·TBSA%),水分50~100 ml/(kg·d );尿量(9例未留置尿管儿童除外)023~307 ml/(kg·h ),平均(158±143)ml/(kg·h )。
2 结果
139例痊愈;2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血钠轻度异常。21例后期因重度呼吸道烧伤、创面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死亡,13例因经济原因休克期后自动出院。
3 讨论
31 补液量 部分病例偏多,最多者第1个24 h 晶、胶体总量15 650 ml,方维持50 ml/h 的尿量。烧伤面积70%以上特别是Ⅲ度面积大的病人、扩容迟、补充胶体迟、烧伤时间长等病人补液量偏多;化学(浓硫酸)烧伤及肢体坏死性烧伤偏少。
32 补液速度 正常成人心脏排血量约70 ml/搏,在60~150次/min 间,只要增加10次/min,每15 min 增加排血量可达10 000 ml,根据Frank Staring 定律,输入液增加回心血容量可增加每搏排血量,烧伤休克时后负荷降低,排血阻力小,只要伤前无明显心功能不全,考虑伤后心功能有所下降,每15 min 输入5 000 ml 仍不会造成超负荷,因此单纯血容不足容易纠正,应争取在15~30 min 内基本恢复血容量,后续根据观察指标调整输液速度以维持血容量并根据化验结果调整补液成分。
33 胶体液选择 血浆与渗出液成分基本相同,成分输血的推广为血浆的供应提供了方便,因此仍是较好的胶体;因价格较高,白蛋白一般在严重低蛋白血症、血浆不能及时供给时选用,尤其是小儿病人,因用量不大且方便,使用较普遍,直接使用或仅用葡萄糖液稀释容易在输注过程中造成一过性低钠血症并引起惊厥,最好按复合输液法混合使用,或者用含钠溶液稀释后使用;因扩容能力与血浆相似,不影响凝血,血锭铵是较好的代血浆,但老年人输入多可能出现血压升高。
34 血容量基本恢复后使用甘露醇 有利于维护肾功能,并且能够清除氧自由基,但使用甘露醇会影响尿量而降低尿量指标的指导价值。据报道[1]正常成人快速推注半量甘露醇后5 h 内尿量增加约555 ml,如果在5 h 内均匀滴入,输注期间每小时尿量应该增加80~120 ml,因此必要时可以此数据作参考。
35 晶体选用复方乳酸钠或2:1液扩容只要及时且量足,如果无特殊原因,血pH一般都可维持在720以上而无需另外补碱,但在延迟复苏严重休克、无呼吸不畅、血pH接近710者或大量肌肉坏死者应适当补碱。
【参考文献】 [1] 刘玉玺,陈玉平,郭玉芳,等.不同剂量甘露醇对健康自愿受试者排尿量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