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09 浏览次数:1252次
皮肤溃疡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由于其病因较多,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主要采用常规换药、负压吸引、植皮或皮瓣移植等治疗方法。然而,传统方法存在创面干燥,细胞脱水,造成二次损伤,技术难度大等不足,为患者增加痛苦。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MEBO治疗皮肤溃疡,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皮肤溃疡病例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25~82岁。溃疡部位多位于四肢,骶尾部。形成皮肤溃疡原因:大隐静脉曲张并发感染6例,热液烫伤30例,明火烧伤10例,皮肤挫擦伤20例,压疮14例。溃疡面积1.0×1.5 cm~5.0×7.5 cm,溃疡发病史最短14 d,最长3年。按中医诊断标准分为湿热下注证、脾虚湿盛证、气虚血瘀证三型,每个证型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湿热下注证20例,脾虚湿盛证7例,气虚血瘀证13例;对照组:湿热下注证20例,脾虚湿盛证7例,气虚血瘀证13例。
1.2中医分型标准
1.2.1湿热下注证: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疮,痛痒时作,甚者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数。
1.2.2脾虚湿盛证:疮面暗褐,黄水浸淫,患处肿胀;纳差,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
1.2.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脱,疮口四周如缸沿,疮面色白,四周皮色暗黑,板滞木硬;气短疲乏,怕冷,纳差;舌淡紫,苔白腻,脉细涩。
1.3治疗方法
1.3.1局部治疗:治疗组处理溃疡疮面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拭干后,带无菌橡胶手套,用指腹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涂抹于疮面(厚度约2~3 mm),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每天换药一次,每次换药时用无菌纱布拭去疮面多余药膏和液化物等。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冲洗,凡士林油纱覆盖疮面以刺激肉芽组织生长,无菌敷料覆盖,包扎。每天换药一次,并清理坏死组织。
1.3.2系统治疗:湿热下注证给予静脉滴注用头孢曲松钠2.0 g,2次/d,共用3~7 d;脾虚湿盛证给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20 ml,1次/d;气虚血瘀证给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20 ml加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
1.3.3疗效评定及统计学分析:显效:皮肤溃疡愈合,皮肤光滑、色泽、弹性与周边皮肤接近;有色素沉着;有效:皮肤溃疡面积缩小,瘢痕形成,有色素沉着;无效:皮肤溃疡无明显变化。组间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治疗组皮肤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皮肤溃疡由皮肤损伤,缺血、缺氧,代谢物沉积所致,散在分布于祖国传统医学之“臁疮”、“席疮”范畴。本病病机初期为体表失损,营卫失固,湿热疫毒内侵,久则湿盛化热,湿热浸淫肌肤而成湿热下注证;中期耗气伤津,后天之本亏虚,复加湿热之邪搏杂于肌肤而成脾虚湿盛证;后期气虚不能帅血而行,血行不畅,瘀滞经脉,肌肤失养而成气虚血瘀证。湿润烧伤膏中的黄连、黄芩、黄柏、地龙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及活血化瘀的作用,符合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湿润烧伤膏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为局部组织的修复提供了营养,其中所含地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营养的输送和供给,减轻疼痛。综上所述,湿润烧伤膏在治疗皮肤溃疡过程中,具有痛苦小、愈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