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精神病性症状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10-24  浏览次数:417次

  作者:陈科,陈小郧,潘鑫  作者单位: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关键词】 精神病性症状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奥氮平治疗帕金森病经美多巴治疗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探讨奥氮平对帕金森病核心症状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住院经美多巴治疗后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一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72例,其中男43例,女29例,平均年龄(65±2.3)岁,已排除伴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及发病前存在精神障碍者。住院时间应用美多巴剂量0.75~1g/d,平均(0.8±0.21)g/d,共用14~28d,平均(20±5.6)d。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后的72例将其中34例在美多巴剂量不变继续进行治疗情况下加用奥氮平2.5~5mg/d,平均(3.4±1.7)mg/d,称奥氮平组;38例采用倍减或减少三分之一的美多巴剂量以缓解精神病性症状(不用奥氮平),称减药组。对两组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 软件作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态比较 经过奥氮平治疗,有31例用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出现精神症状患者的幻觉、妄想(主要是幻视、幻听、关系、被害妄想等)等精神病性一级症状消失,但同时有5例患者的帕金森病症状复燃;而通过单纯减少美多巴剂量的减药组只有27例精神症状消失,同时帕金森病症状复燃患者却有36例。两组精神病性症状消失比较,χ2=4.639,差异有显著性;帕金森病症状复燃比较,χ2=46.87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两组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周期比较 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出现的精神症状一般都较轻,用小剂量奥氮平[2.5~5mg/d,平均(3.4±1.7)mg/d]治疗5~7d[平均(4.0±2.4)d],精神症状消失,而减药组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帕金森病症状易复燃。两组治疗周期比较,t=3.019,P值=0.004,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多巴胺(DA)在黑质细胞生成后,经黑质纹状体通路至黑质纹状体束的神经末梢囊泡内,并被囊泡释放进突触间隙,作用于多巴胺D1受体族和多巴胺D2受体族。作为纹状体抑制递质的多巴胺减少和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兴奋性相对增强,而导致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1]。与此相似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则提示,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等拟精神病药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临床上可以导致正常人出现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使分裂症的精神症状恶化[2]。

  随着左旋多巴广泛运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其引起精神病样改变较为广泛,首先选择减少药物剂量,其次是氯氮平运用[3]。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运用,奥氮平、奎硫平也作为治疗左旋多巴等多巴胺替代和其他抗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引起的精神病样改变的一线药物。

  美多巴中的左旋多巴在中枢神经系统脱羧成多巴胺,经多巴胺的四条通路而提高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在改善纹状体功能的同时,也提高中脑边缘系统等其他三条通路的多巴胺浓度,而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奥氮平是氯氮平的衍生物,在脑内作用是有选择性区域,能特异性阻断D2受体与5—HT2受体。本研究中,34例患者有3例精神病性症状仍存在,说明奥氮平阻滞的受体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提示神经系统的生化是一个既统一又对立的整体,不能用某一种递质的增高和减少来解释,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回顾性整理、分析72例经美多巴治疗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病例,分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奥氮平治疗34例中患者有31例精神病性症状消失,而减药组38例中27例精神病性症状消失,经统计学处理,P=0.031,说明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在帕金森病症状复燃方面,奥氮平组5例,减药组36例,两组比较,P=0.00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在治疗周期方面,奥氮平组(4.0±2.4)d,减药组(6.0±3.2)d,两组比较,P=0.00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综上所述,奥氮平可作为治疗美多巴引起的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种较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55.

  2 王学铭主编.精神与精神病的生物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8.

  3 舒良,田成华,主编.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治疗.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9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