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及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10-26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黄瑾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治疗 认知疗法 治疗结果

  认知性之心理治疗(cognitive therapy)作为专业术语和一种治疗方法是以贝克(Beck)1976年的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出版而出现的[1]。该疗法的基础理论是“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2]”。针对病人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病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他所呈现的心理问题[3]。认知治疗自创立至今,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恐怖症、药物滥用以及多种躯体形式障碍。而近几年来该疗法探索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现就国内应用该疗法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和康复效果进行综述如下:

  1 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辅助治疗

  精神分裂症早期发病以阳性症状为多,且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用药不仅不良反应大,对某些患者疗效也不佳,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还有进一步的损害[4]。进行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就能改善精神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5]。陈维萍等[6]将311例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157例)和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对照组(154例),治疗组认知行为治疗疗程2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2.4%和34.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BPRS、ITAQ总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P<0.01)。该研究显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能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有病,扭转了对治疗依从性的不良认知;同时,让患者把精神症状的好转与抗精神病药联系起来,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强化了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使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促进自知力的恢复。

  刘娟美等[7]对60例入院后第2周自知力部分恢复并服从管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每周治疗5次,每次30~60min,疗程8周。对照组常规服药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量表(PANS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定效果。结果:治疗组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一般症状因子分以及GAF分值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既能改变患者的认知,又能通过现实行为改进人际关系,增加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程度,增强自信心。

  武宁强等[8]将100例有持续幻觉和(或)妄想等阳性症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联合普通心理治疗。观察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末采用BPR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末,研究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4,P<0.05)。BPRS评分结果为,研究组总分、幻觉和思维障碍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总分有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总分、幻觉和思维障碍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作者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

  马文华等[9]将60例病程<5年,住院时间≥半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BPR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6个月后的思维障碍、敌对猜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激活性3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作者认为: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能调动病人的兴趣,帮助建立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态的精神活动,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独立性及主动参与治疗,开发患者的潜能。

  龙川铁等[10]随机将107例入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设为研究组,另10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取抗精神病药加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于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BPRS评定。结果:研究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75例,进步12例,无效3例,加重2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45例,27例,13例,10例。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改善更明显。

  2 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辅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是指通常情况下正常个体所应具有精神功能或能力出现明显的缺乏或丧失,包括愉快感缺乏、情感平淡、意志丧失、社会性退缩和语言贫乏[11]。阴性症状是一种顽固的核心症状,治疗的目的就是减少或消除这些症状而达到疾病的真正痊愈。张仲荣等[12]将住院的12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均<48分。对观察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认知行为综合康复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持续性)心理治疗和简单娱乐活动。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分为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及关心和兴趣5个因子),自制的约束不良言行标准,SANS(分为情感平淡或迟纯、思维贫乏、意志缺乏、兴趣社交缺乏及注意障碍5个方面)综合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IPROS、SANS各因子分减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言行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因而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对促进其自知力恢复,防止社会功能障碍具有良好作用。

  宋爱美等[13]选取本院病程<5年,SANS评分≥50分的64例(中途脱落2例)男性复退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A组(30例)和B组(32例),A组为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每周5次,每次30min,疗程8周。B组为药物治疗组,单纯进行药物治疗。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8周末采用SANS进行评定,同时采用住院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在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结果:①SAN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SANS总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第4周,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降低(P<0.05),第8周末较治疗前下降更显著(P<0.01);而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NOSIE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总积极因素分较B组高,总消极因素分较B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A组病情总估计分较治疗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B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地好转。

  杨国珍等[14]随机抽取持续病程<5年6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每周5次,每次1h,疗程8周。B组只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SANS量表和NOSIE量表评定效果。结果:A组SANS治疗后第4、8周末的评分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B组差异则无显著性。两组的总分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NOSIE的A组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和病情总估计分均与B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认为: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对一系列阴性症状有显著改善效果,能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3 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辅助治疗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属治疗后期,通过认知疗法可以矫正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态度,对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变精神病性思维,使其复发次数、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或药物治疗,促进患者全面系统的恢复[15]。张继孝等[16]将38例(男26例,女12例)住院时间(16±6.28)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将31例(男20例,女11例)住院时间(16±3.68)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管理合并认知行为疗法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治疗。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末及9个月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SANS量表评定观察疗效。结果:①ADL、SDSS评分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第6、9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仅到治疗第9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②SANS评分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第6、9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差异则无显著性。作者总结后认为:开放式管理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肯定,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张丽等[17]为了解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的自尊水平以及焦虑抑郁情绪,将144例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研究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时间6周,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时间1周,重点向病人了解病史,知晓病人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进行临床评估。第2阶段:时间3周,每周谈话3次,主要帮助病人分析、识别错误信念认知,树立正确认知。第3阶段:时间2周,每周谈话2次,主要强化正确认知,巩固疗效。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研究组4种量表评定治疗后分值比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低自尊水平和焦虑抑郁症状,认知行为治疗可缓解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情绪障碍。

  李素荣[18]亦对试验组60例康复期存在焦虑情绪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间为6周。采用SAS进行治疗前后的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后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与另外60例对照组进行治疗后比较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分析其原理,认知行为治疗可使患者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矫正错误信念和消极动机,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4 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疗效及预后都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众多因素影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十分必要[19]。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以通过改变不良认知而矫治不正常行为的治疗方法[20],主要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21]。目前认知疗法的治疗过程约持续12个星期,并根据治疗重点的不同大致分为治疗初、中、后期三个阶段。治疗初期的任务包括:建立良好的治疗,找出和确定病人的问题。中期的任务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特别是认知改变的方法,帮助病人矫正其消极的自动式思想,应用新的观念行事,以改善其症状。治疗后期的重点则是由注意病人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所具有的假设转向改变被病人当作普遍规律的假设上来[22]。

  【参考文献】

  [1] 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治疗[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6-10.

  [2] Hollon,S.D.&Beck,A.T.Cogni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 [M]// Garfield,A.L.& Bergin,A.E.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3r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86:443-482.

  [3] 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40-61.

  [4] 张继明,邹义壮.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新疗法——认知矫正治疗[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2):123.

  [5] 王长虹,李晏,赵峥,等.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200-202.

  [6] 陈维萍,童建冲,邹军辉,等.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疗效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B):56-57.

  [7] 刘娟美,高新华.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4):66-67.

  [8] 武宁强,王奇艳,孔莲娥.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06-207.

  [9] 马文华,胡雪峰,王兆琴.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上半月):441-442.

  [10] 龙川铁,张研民.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3):361.

  [11] 江开达.精神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3.

  [12] 张仲荣,胡勤玲,赵福云.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58-160.

  [13] 宋爱美,张穗英,韩静.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的作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4):257-258.

  [14] 杨国珍,张金红.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阴性症状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823-824.

  [15] 张永莉,孟波,赵贵芳.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223-225.

  [16] 张继孝,田胜硕,李业光.开放式管理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3):201-202.

  [17] 张丽,孔媛.认知行为疗法用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情绪障碍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4,18(11):1907-1909.

  [18] 李素荣.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91-592.

  [19] 徐子燕,杨清艳,李占江.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52-354.

  [20] 毕希名,徐以琳,毕玉.认知行为治疗[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4):248-250.

  [21] 叶建国,陈军,史琼,等.森田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60-61.

  [22] 钱铭怡.认知疗法.见:沈渔屯阝.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27-63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