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3-27 浏览次数:657次
最容易受到风湿性关节炎的人身部位就是膝关节,明显的滑膜囊肿和滑模炎性反应以及关节积液是最为常见的病理改变。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一种慢性炎性病变,其具有周围多关节受累、对称性等特征,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软骨下骨皮质、股骨髁软骨、滑膜、髌上囊的超声检查,对鉴别诊断以及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30~63岁;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健康家属22例作为对照组,男6例,女16例,年龄31~61岁。
1.2 仪器和方法:观察仪器采用TOSHIBA Nemio 17超声诊断仪。患者取平卧体态,尽可能屈膝,并将下肢充分暴露,进行检查时可将膝关节分为后区、外侧区、内测区、前区四个区域,为了避免各向异性伪像,应注意观察目标与声束垂直。对软骨下骨质、关节软骨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厚度等的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及测量。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做二维声像图比较,通过二维超声检测,可以看出研究组股骨内外髁软骨变薄,滑膜增厚度明显,上囊积液显著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关节组织慢性炎性反应性病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而慢性非化脓性滑膜炎是改变其病理的主要特征,可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全身性疾病。虽然人在任何年龄都有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但据统计,35~50岁年龄段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80%。且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人数是其3倍之多。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数周的低热、关节外多系统受累等症状,而少数患者会出现体重降低、全身乏力、高热等症状,之后,关节症状就会逐渐显现出来[1]。最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在滑膜炎上,因为在滑膜中最先累及病理改变,后可至滑膜水肿、充血等症状的突显。患有慢性滑膜炎患者滑膜会不同程度出现不规则增厚的病状,滑膜增厚会增多滑膜内血流信号,还可突入关节腔、呈现结节样。患有关节滑膜破坏的病患应早期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如未及时诊断与治疗,很容易造成关节畸形、骨质破坏等顽疾,难以好转。滑膜增厚易发生与患病初期阶段,较骨质破坏时期早,慢性期形成很多绒毛样突起,并且滑膜变肥厚,其绒毛又称血管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是导致功能障碍、关节畸形、关节破坏的病理基础[2-3]。
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滑膜下层小血管的扩张、细胞侵润、滑膜渗出。在软骨诊断中,研究组软骨破坏程度不同,重病患者软骨下骨皮质回声或部分缺失、或连续性差、或显著增高,软骨低回声消失;而症状轻度患者软骨内部回声增高、不匀。因此,及时的治疗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进行检测、诊断时,采用高频超声可以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改变状况清晰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关节来说,高频超声具有较为良好的分辨力。滑膜厚度在正常的情况下应≤2 mm,滑膜增厚不同程度低出现在病变膝关节中,而团块样突入关节腔、滑膜呈结节样、弥漫性增厚、滑膜不规则等均为滑膜增厚的表现。二维超声在正常关节软骨面的表现回声低且一致均匀,而应用与软骨损伤时,则回声增强不匀、低回声消失或变薄等。与对照组相比较,股骨内外髁软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能量多普勒超声、高频二维超声的有效结合推动了高频超声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优点诸多,如易于操作、无辐射、实时、直观、良好的重复性、无创、价格低廉等,能够准确地发现软骨下骨、软骨、滑膜、关节积液等病变,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依据,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张慧博,刘 敏,王 丽,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磁共振成像诊断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1(30):772.
[2] 齐剑英,郭 茉,叶贤龙,等.scBsAb1/17双特异性抗体对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治疗效果[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15(3):1247.
[3] 毛 飞,钱 晖,朱 伟,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下调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TLR8及TLR9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6(4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