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503次
肱骨髁上骨折(SFH)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多发损伤,以小儿最多见,发病高峰在6~13岁,多由外力猛烈打击所致,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其中伸直型90%左右[1] 。骨髁上骨折发病机制有多种,因此对其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尺骨腐嘴牵引、皮牵引、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闭合复位等。然而经手术开刀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给人带来的尺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也比较严重,因此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最为常用,且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3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17例,女 15例,年龄5~13岁。发病部位:右侧20例,左侧12例。受伤机制:伸直型23例,屈曲型9例,未见严重血管神经性损伤。治疗时间最短为1 h,最长为10 d。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复位:患者首先需要保持坐姿,也可由其父母抱坐在凳椅上面,由1名医护人员将其上臂轻轻握住,另一名医护人员将其前臂握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对抗牵引,并持续进行,同时对前后、左右的移位以及折端间的转角进行适当调整,若患儿为伸直型,则固定采用屈肘位,在调整对移位和转角进行正确调整之后,需维持调整后的位置,医护人员需在患者患肢后用两根拇指将骨折远段抵住并适当用力按下。其余两手2~5指在患者的骨折近端前方放置并按下,方向为向后。另外,医护人员弯曲患者患肢肘关节约为90°。若患儿为屈曲型,需要固定于半伸直位,骨折远端向前方移位。医护人员需在患者患肢前用两根拇指将骨折远段抵住并适当用力按下。其余两手2~5指在患者的骨折近端后方放置并按下,方向为向前。另外,医护人员伸展患者患肢肘关节约为50°。
.2.2 石膏固定:检查对位满意后用夹板固定。伸直型骨折在不影响血循环的前提下,应尽量固定在屈肘,若超过90°,尺偏型应采取前臂旋前外翻位,桡偏型应采取前臂旋后位。屈曲型骨折固定在肘关节屈曲30°左右,且让肘关节外翻10°,以保持提携角。在石膏固定期间隔,应隔1~3 d复诊1次,检查调整固定的松紧度及夹板位置,若患肢肿痛剧烈随时复诊,用消毒棉杆挤干水泡,紫药水外涂,外盖消毒敷料,待肿胀消退后及时换石膏,继续固定,以防再次移位。大约3周后,即可去除石膏固定,活动关节[2] 。
2 结果
经过手法复位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32例经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后,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成功。一次性复位成功28例,2次复位成功4例,其中临床愈合最快19 d,最迟30 d。无肘内翻畸形发生,无神经血管损伤,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 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发生。治疗效果达到优良。此32例患儿均获得2年以上的门诊随访。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多见于儿童,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血管、神经、骨髂并发症比较多。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3] 。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在诊治过程中应时刻加以警惕、注意观察判断血运情况,一旦并发症发生或形成,及时处理,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作仔细检查,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需立即或后期手术治疗,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13.
2] 马元璋.临床骨科内固定学[M].合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2.
3] 张 华,陈敢峰,吴俊哲,等.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有移位骨折[J].中医正骨,2006,6(18):66. [收稿日期:2013-05-30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