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1例3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赵洁 于娅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骨科研究所(山东 潍坊,261021)

  【摘要】 报告1例3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护理,认为手术次数多、卧床时间长、血肿压迫是骨科患者发生DVT 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患肢的观察与功能锻炼是其护理重点。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皮瓣修复术是治疗骨科创伤的常用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困扰创伤骨科的常见并发症。我科收治1例经3次手术后并发DVT的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男,34岁。因右足趾石头砸伤后6 h,于2004年7月21日来院急诊。诊断为右足挫裂伤、第2趾远节毁损伤、第1趾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急诊行右足第1趾清创内固定术,第2趾清创缩短缝合术。术后第3天,第1趾大部分发黑、坏死,经家属要求,于7月31日行右足第1趾截趾术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右足皮肤缺损术。因患者血管有变异,吻合血管口径差距过大,术后18 h出现静脉血管危象,对症处理无效,即行血管危象探查术,术中发现吻合静脉血栓形成,行交腿皮瓣转移修复术并双下肢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常规治疗。8月13日,左大腿取皮瓣处肿胀、疼痛,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左下肢DVT形成,因伤口处有血肿,故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小剂量抗凝、溶栓治疗。8月21日,局部血肿明显,停用上述药物,改用阿斯匹林150 mg口服,1次/d。8月25日左大腿切口处有大量血液渗出,急诊行左股部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停溶栓治疗。9月7日起行交腿皮瓣阻断实验。9月15日行右足交腿皮瓣转移术后皮瓣断蒂术,9月29日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经历多次手术效果不佳,经济负担加重,加上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卧床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经过评估,患者明显存在对治疗及预后的焦虑、恐惧心理。尤其是DVT形成之后,患者难以接受。适度的知识宣教和缩短巡视病房间隔可有效地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知识宣教尽可能讲解疾病康复的转归过程。向家属讲解其他并发症的注意事项,为避免患者情绪紧张,不必向患者宣教。勤观察,每次仔细观察无异常后给患者以肯定的答复,使患者逐渐放松紧张心态,释放压力。

  2.2 基础护理①患者卧床时间长,经评估存在明显的睡眠形态紊乱。给予地西泮5 mg口服,每晚1次,保持病房安静,指导患者规律作息。②本例患者3次手术后因思想负担重,长时间食欲不佳,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仅为患病前的1/5,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为协助其改善营养,每日帮助其制订食谱,增加软饭、流质摄入,在烹调方式上多选择汤类、煲类菜肴,促进消化,减少胃肠负担,并指导少食多餐。经过指导,患者营养状况逐渐改善。③保持病房清洁,严格无菌操作。本例患者创伤大,体质差,感染概率高。行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d。每日晨间护理时开窗通风30 min,同时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8~30℃。④做好皮肤护理。患者制动时间长,消瘦,骨隆突处明显。给予骶尾部垫毛巾软垫,复方克霉唑软膏(山东博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按摩,1次/d。足跟部抬高减压,每2小时1次,10 min/次,未发生压疮。

  2.3 病情观察

  2.3.1 患肢观察:深静脉血栓患者应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差。本例患者因右下肢取股前外侧皮瓣术后并有血肿存在,故周径差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进展。因此,需及时观察皮肤张力、颜色及渗血情况。本例在血栓形成后,左下肢表现为张力高,皮温及肤色正常,术区渗血活跃。行血肿清除术后,张力适中。从皮肤色泽、张力、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时间、皮温4个方面观察记录皮瓣血液循环。定时巡视病房,观察血管蒂部有无扭转、受压等情况,蒂部垫软枕抬高。预防血肿出血,床旁备无菌纱布及绷带,以备发生出血加压包扎止血。

  2.3.2 出血征象: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观察口腔、鼻腔黏膜、创面、切口、静脉穿刺点处有无出血征象。每2~3天复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均保持在20 s以内(正常值为11~14 s)。

  2.3.3 栓塞症状:栓子脱落易梗阻肺、脑、肾等脏器,注意观察意识、尿量及患者自觉症状,特别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1]。本例患者始终采用小剂量抗凝溶栓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2 500 U,皮下注射,1次/12 h;阿斯匹林150 mg口服,1次/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尿激酶20万U静脉滴注,1次/d。未发生其他脏器栓塞症状。

  2.4 患肢护理①双下肢制动,外固定架固定,双腿垫高20°~30°,禁按摩及剧烈运动。②皮瓣区持续7 d烤灯照射,距离30~40 cm。③交腿皮瓣术后2周开始被动活动,术后3周开始活动膝关节。本例并发DVT,肢体限制活动。为减少其他并发症,护士协助每日进行髌骨推移法锻炼,即患者取平卧位,膝关节放松,护士用手分别按上下、左右方向推动髌骨,以防止膝关节周围肌腱粘连。④术后25 d行交腿皮瓣阻断实验,使用弹性良好的细止血带,在蒂部阻断血流3 min,逐渐延长,至夹闭2 h受区血供无异常,可行断蒂术。断蒂后,双下肢外展呈功能位,经检查溶栓效果好,即指导患者逐渐锻炼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强调循序渐进,减少刺激。

  3 讨论

  DVT是一种较常见且预后较差的疾病,多与机体血液粘性改变,呈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有关[2]。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DVT形成是一多因素疾病,包括基因缺陷、基因间相互作用和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3]。同时,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也非常重要。研究显示,下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在手术开始后即下降至正常时的75%左右,在手术时较正常速度下降50%,主要是麻醉药物导致肌肉松弛,使其紧张性丧失所致[4]。因此,临床上尽管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但DVT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通过对本病例的护理,笔者认为:卧床时间长、血管变异、手术次数多、血肿压迫是该患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提示在外科护理中对行多次手术治疗、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警惕DVT的发生,必要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各项预防措施在治疗初期即开始实施。在患者历经多次手术后丧失信心时,医护人员的言行对患者有较大影响。适度的语言交流对患者心理有积极的影响。护理人员需不断积累经验,准确观察各项指征,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丽梅,周松,史明惠.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6):3334.

  [2] 杜心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溶栓的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4,12(3):180183.

  [3] 段鹏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1):9092.

  [4] 吴运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55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