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1-05-17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刘高升 作者单位:夏县人民医院,山西 夏县 044400

  【摘要】 目的:总结探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1年住院患者,用臭氧注射治疗,以临床体征作为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治愈好转率78%,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结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快速,是该症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腰椎间盘 臭氧消融 临床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此症迁延缠绵,时轻时重,多次复发,我科采用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明显疗效,现将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203例住院患者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3例患者,男86例,女117例,年龄在24岁~73岁之间,临床表现腰痛者32例,腿痛麻木者69例,腰腿痛者93例,手术复发者8例,检查脊柱侧弯,腰椎棘突旁及坐骨神经行以压痛,有6例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阴性11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6 a,2个间隙突出者102例,3个间隙突出者73例,均采用盘内盘外注射,穿刺成功率100%。

  1.2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腹部热软枕,腰部肌肉放松,据CT片报告椎间盘突出间隙旁7 cm~8 cm确定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在C型臂X光机监测下,途经深筋膜,骶棘肌外侧部,腰方肌及腰丛神经根下方抵达安全三角区内的椎间盘纤维环外侧表面,进入椎间隙后1/3处,针感有落空捻沙感,C形臂正侧位观察确认,取出针芯,用医用臭氧治疗仪,10 ml注射器分次抽取臭氧浓度58 μg/ml~60 μg/ml,缓慢加压注射,不断转动针体观测臭氧弥散状况,直至病变间盘边缘区较注射前有明显的含气改变,退针到纤维环处椎间隙旁,再注射臭氧10 ml地塞米松5 mg,术后用创可贴覆盖,对于髂翼较高导致腰5骶间隙狭小,穿刺困难者,可从椎体后与正中线旁开1 cm左右进针,穿过横韧带进入椎间盘突出物内,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腰部活动,用甘露醇及青霉素静脉点滴3 d。

  2 结果

  通过治疗,63例患者术后即无症状为优,94例1周恢复正常为良,36例患者15 d症状明显好转,9例术后疼痛消失,麻木未减,用针炙、理疗、针刀治疗后消失为可,有1例术前系椎间盘钙化,术后腰椎疼痛消失,腰部直立,行走时下肢疼痛建议手术治疗为差,有3例患者2个月后复查CT,突出阴影明显萎缩。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手段多种多样,既能使神经根彻底减压,消除炎性刺激,又能维持脊柱的力学平衡,患者痛苦小,疗程短,术后复发率低,是医患的共同目标,腰椎间盘突出物对神经根的机械性挤压,化学刺激和自身免疫反应均能引起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产生相应的症状、体征。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和极高的还原电位与生物组织结构上的某些不饱和键化合,瞬间氧化髓核组织内多糖蛋白和纤维细胞,使多糖蛋白功能丧失,髓核组织的渗透压不能维持,导致水分丧失而缩小,固缩。同时臭氧有消失和镇痛的作用,可以消除神经根部的无菌性炎症,对神经根周围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状况注射后可直接改善,注射臭氧还有类似针炎疗法效应,能有效应阻断与伤害感受器形成恶性循环。盘外注射臭氧,可氧化神经根素表面及周围的髓核组织,清除其化学刺激和免疫源性。使疼痛消失,而对神经根及周围结构无任何损伤。臭氧在体内30 min变成氧气被机体吸收,对身体无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一般采用盘内盘外注射,盘内部位根椐臭氧氧化溶解原理穿刺位置在髓核密集中心,病变后髓核大多集中在椎体后1/3,注射应到达此位置,盘外部位,在椎旁椎间孔附近。

  臭氧注射量,我们采用的穿刺针为三眼孔针,在有限时间内增加髓核氧化接触间积。根据突出物大小、位置,观测臭氧弥散状况及患者的耐受程度,一般盘内注射30 ml~40 ml,盘外注射10 ml。

  并发症及处理:臭氧消融术在国内报道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根据临床观察,术后有的患者出现下腹部不适感,腰部酸胀感,臀部有蚁走感,有7例出现排尿费力,以上症状均未做处理,15 min内自行消失。

  通过临床观察,观察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过敏反应,局部粘连及其他并发症、后遗症,能维持脊柱力学平衡,又能消除椎旁无菌性炎症的作用则是其他治疗技术不具备的,非常适合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70.

  [2]叶应陵.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84.

  [3]廖光军,孙东秀.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酶组织化学的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9):558.

  [4]陈晓东,胡当麒,潘功平.脊髓损伤后自由基的改变[J].中华骨科杂志,1995,15(4):21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