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429次
作者:李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内科,南通226006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巴曲酶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糖尿病;巴曲酶
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1]。脑梗死的基本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致微血栓形成、微血管闭塞。巴曲酶可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我科于2007年1月~2009年2月采用巴曲酶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2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2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IB指标及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病在72 h以内)患者64例进行观察,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糖尿病符合国际上通用的1999年WHO提出的诊断和分型标准(其中2型糖尿病62例),糖尿病病史均在1年以上。急性脑梗死均经头颅CT确诊,排除脑出血、占位或其它颅内病变。凡有脑出血(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有出血倾向者、近期有手术史、有心肺、肝肾功能损伤或衰竭者及药物过敏史者均不入选。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8~75岁,平均63岁,梗死面积1.0 cm×1.0 cm~ 2.0 cm×2.1 cm;观察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45~74岁,平均64岁,梗死面积1.0 cm×1.0 cm~2.2 cm×2.3 cm。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或鼻饲,胞二磷胆碱0.5 g/d、舒血宁10 ml/d、能量合剂稀释后静滴。并予对症治疗,如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和血糖。以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6~9 mmol/L。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东菱迪芙,北京东菱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 BU和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 h以上滴完,以后隔日1次,剂量5 BU,共4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定时监测血糖。用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NDS)。观察治疗前后NDS的变化。基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0~17%为无变化;0以下为恶化。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 见表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2例中,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7例,无变化4例,无恶化,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32例中,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11例,无变化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5.6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皮下瘀斑2 cm×3 cm 1枚1例,牙龈轻度渗血1例,停药后自愈。没有因为FIB过低而停药。未发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过敏反应等情况。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2]。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的附着力、聚集力增强,纤维蛋白原增高,易促使脑梗死的形成。常在临床未见神经功能缺损时,脑部血管已出现闭塞性改变。另外,糖尿病患者脑细胞代谢低下,对缺血缺氧耐受差。因此,降纤治疗、脑保护与改善血液高黏状态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 FIB的增高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降低血浆FIB是防止血栓形成和增大的关键性措施。巴曲酶是用基因工程方法合成的单一成分的丝氨酸蛋白酶,可使FIB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从而降低血浆FIB浓度,阻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是降纤治疗的有效药物[4],且对患者止血、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另外可诱发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红细胞聚集,使血栓溶解过程加速。巴曲酶还具有脑保护作用,在脑缺血时能减轻脑水肿,有利于缺血半暗带组织的抢救,使受损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这些均说明了巴曲酶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具有相关性[5-6],即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愈重,预后愈差。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有时为腔隙性脑梗死,有时梗死灶体积大,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严重,预后差,需积极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巴曲酶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有明显下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较大改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药早期应用有助于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保护缺血神经元,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Henry M, Gopalakrishnan L, Rajagopal S. Bilateral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05,64(3): 275-282.
[2] 施明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7例血脂水平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6):583-584.
[3] 郭吉平,黄久仪.脑卒中的临床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2004,7(4):220-222.
[4] 李浩军,王根发.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1):80-81.
[5] 刘海波,田晶.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血糖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5):15-17.
[6] 施明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7例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28(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