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股骨颈病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852次
作者:顾颖,王燕军 作者单位: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1科,银川750001
【关键词】 股骨颈病 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目前治疗股骨颈病变,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1]。施行THA可以改善关节疼痛和活动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于手术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护理不当或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容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如假体松动、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我科在借鉴以往THA患者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应用于39例THA患者,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58~72岁,平均63.9岁。左侧THA 28例,右侧11例。股骨颈骨折3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退行性骨关节炎2例。功能障碍39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RS量表)严重34例,中度4例,轻度1例。本组均采用进口假体,31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6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2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20~47d,平均26d。
1.2结果39例患者经系统的康复训练护理至出院,未发生坐股神经或股神经麻痹、皮肤压疮、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前5~57.6(28.3±10.3),术后64.5~90.2(82.7±7.6)。术后髋关节疼痛(数字评分法):35髋无疼痛,4髋有轻微疼痛。髋关节总活动度:术前0~145°(平均33.6°),术后75~225°(平均173.7°)。本组术后获得6~12个月随访,术前26例生活不能自理,13例需用双拐或轮椅;30例术后生活均可自理,行动需扶单拐或手杖,9例可做家务或轻体力劳动者。
2康复护理
2.1第一阶段(入院当天至手术前1天) 目的是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术中、术后体位的配合,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程序,使患者在身心上都做好准备。
2.1.1心理康复指导:髋关节病变长期困扰着老年人,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THA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能消除或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满足人们良好的生活需要,患者对术后肢体功能改善抱有极大的期望[2]。因此,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讲解THA的有关知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具体的锻炼方法、注意事项等,并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以利于全面实施术后康复护理计划。
2.1.2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收集到的资料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多纤维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教会患者床上大小便,完成适应手术后变化的生理锻炼。
2.1.3预防感染:因人工全髋置换术感染率较高,所以要做好全身及局部皮肤的清洁[3]。术前3d开始皮肤准备,备皮时仔细操作防止损伤皮肤,术区用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前30min静脉应用抗生素1次。
2.2第二阶段(术后当天~14d,住院期间)
2.2.1体位的护理: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保持舒适,防止髋关节脱位和皮肤压疮。方法:术后取平卧位,护士要正确指导搬运患者,嘱搬运人员托起患侧髋部和下肢,尤其是保持患侧髋部稳定性,协助将患者平放于床上,患肢膝下垫一软枕,踝部放一软垫,使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足穿丁字鞋,避免髋部外旋和内收。定时翻身经常按摩受压处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或垫自制糜子垫、气圈、气垫等,防止压疮的产生。
2.2.2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如渗出液、渗血多时要及时更换,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术后搬动患者时要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折叠,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每天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引流量正常范围200~400mL,术后48~72h拔管。
2.2.3心肺功能康复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且分泌物多,黏稠度高,故分泌物易滞留于气管内[4]。长期卧床及患肢疼痛,使肺活量减少,呼吸道痰液不易咳出,易造成肺部感染,故术后平卧6h后可适当抬高床头,尽早鼓励、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痰,不易咳出时应采取拍背,雾化吸入、多饮水等方法清理呼吸道。
2.2.4下肢康复: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使患肢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情况下借助助行器开始行走。(1)正确的肌肉训练。为了术后髋关节稳定,预防关节脱位,术前术后加强下肢肌肉训练十分重要。方法:①坐位屈膝,足部压一个约1kg重物,缓慢伸直膝关节。②平卧位做股四头肌等张收缩锻炼,2~3次/日,10~15分/次。(2)早期功能训练。术后早期活动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踝关节屈伸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第2天进行髋关节屈曲运动,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屈曲角度<60°,一般3次/日,5~10分/次。(3)离床前准备。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下床前先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次,使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减少起床后的不良反应,同时继续加强患肢肌肉训练和其他辅助运动。(4)下床练习。术后开始下床行走的时间早晚受患者体质、康复情况、假体类型、外科操作等因素影响。先协助患者床边站立练习2次/日,待适应后再练习行走,让家属陪伴在场,掌握协助患者下床的护理技巧[5]。(5)为了患者的安全,建议使用助行器(双拐),行走时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再移动助行器向前,注意保持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转弯时髋关节随身体一起移动,避免髋部突然旋转[6]。此阶段一般THA患者步态的改善可延续至术后2年,因此在训练中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幅度、强度和整体协调性,防止强硬牵拉,避免引起患者的疼痛和骨折,以免影响手术疗效和术后康复。
2.3第三阶段(术后15d至3个月,即出院指导) 重点是继续增强肌力,加强患肢负重能力和改善步态,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
2.3.1继续增强肌力训练:坚持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锻炼以及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3次/日,10~15分/次。禁止4周内侧卧和90°坐位,患侧髋关节屈曲<70°。
2.3.2进一步加强患肢负重能力训练: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的20~30kg(不超过自身体重的50%)直到可以完全负重。术后第1个月使用助行器或双拐,第2个月使用单拐,第3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此阶段许多患者术侧膝关节在站立位时始终处于伸直状态,随着步态的熟练和步伐的加快,术侧膝关节的活动多能自然过渡到正常。
2.3.3上下楼梯拐杖行走法:上楼梯时健肢先上,拐杖和患肢留在原阶;下楼梯时患肢和拐杖先下,健肢跟上,但不宜登高。
2.3.4其它:(1)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如翘二郎腿和坐位穿鞋、坐矮凳等。(2)加强营养,多食含蛋白质、维生素C、钙、铁丰富和高热量食物,增加自身抵抗力,及时医治全身的隐匿性病灶,防止骨质疏松和髋关节的远期感染。(3)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查髋关节的功能。
3讨论
3.1因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功能锻炼,势必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能力失常,从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关节僵硬,因此,康复锻炼应越早越好。
3.2患肢康复锻炼要在医护人员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过程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保证,它可以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3在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患者的主动锻炼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患者康复不可忽视的力量,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鼓励、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4为了使患者回归社会后有高质量的生活能力,加强肌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因为肌力的训练能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肌肉收缩运动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利于钙离子沉积于骨骼,促进骨愈合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
3.5老年人由于年龄、伤前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个体差异较大,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康复训练的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尽量减少康复活动引起的疼痛,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以求康复护理的实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甘玉云.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24-25.
[2]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30.
[3]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54.
[4]钱信忠.中国老年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9-822.
[5]陈奕芳.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9):1646-1647.
[6]王慧玲,张晓萍,付艳,等.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8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