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9例

发表时间:2011-08-11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闫云岗,陆西旬,吴荷祥  作者单位:长安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16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

  1临床资料

  我院2002/2007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患者9(男6,女3)例,年龄40~74(平均62.7)岁. 均突然发病,眩晕、呕吐5例,伴意识障碍9例,昏迷8例,多睡并淡漠1例,瞳孔异常与眼球运动障碍8例,表现为双侧瞳孔扩大并对光反射消失,肢体运动障碍8例,心房纤颤6例,高血压5例. 平均发病5 h内均做颅脑CT,未发现异常表现,3例1 wk后复查颅脑CT发现中脑及双侧丘脑蝶形低密度灶,其中5例发病12~24 h颅脑MRI检查表现为中脑、双侧丘脑、小脑、枕叶、颞叶长T1长T2异常信号. 病情变化与头颅CT或MRI 变化相符,颅脑MRI检查与CT相比发现更多病灶,可及时跟踪病情变化. 9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治疗、脱水、保护脑细胞及支持对症治疗2~50(平均22)d. 存活4例,死亡5例,2例伴有发热误诊为脑膜炎、脑疝. 存活者遗留严重后遗症,其中1例长期昏睡状态,2例严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1例生活能自理. 死亡者为发病后1~7 d.

  2讨论

  TOBS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 各种原因所致该区域血液循环障碍,造成中脑、桥脑上端、丘脑、枕叶及颞叶内侧梗塞,临床以意识障碍、视觉障碍、动眼神经麻痹、眩晕、共济运动障碍、行为异常、甚至偏瘫为主要表现. 本组8例具有明显的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肢体瘫痪. 其主要原因为栓塞和血栓形成,也可能由动脉瘤引起,主要病因为脑栓塞,约占61.5%,栓子主要为心源性,其次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 本组病例中6例有心房纤颤,考虑心源性栓塞,占66.7%,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在影像学上为双侧丘脑典型的蝶形异常信号, 往往能同时发现中脑、桥脑或枕叶、小脑的梗塞灶,MRI较CT检查敏感[1-2]. 本组患者均有上述影像学表现. 我们认为,临床遇到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突然发生眩晕、呕吐、意识障碍、眼内肌外肌麻痹等后循环区损害症状,有幕上、幕下后循环支配区的2个或2 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的体征和影像学征象时,首先考虑TOBS,MRI是明确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 TOBS预后与梗死部位及数量有关[2]. 本组死亡5例,存活4例,其中1例长期昏睡,2例严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立,仅1例生活自理,提示本综合征预后差,完全治愈者甚少.

  【参考文献】

  [1] 卢生芳,徐跃峤,韩伏莅.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1):65-66.

  [2] 赵常宝.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4 例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5):462-46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