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多发性胸椎包虫病1 例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731次

作者:贾明锁,唐昭惠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1医院骨科,新疆 伊宁 835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3 岁,汉族,农民,有牧区生活史。1998年1月,孕期感觉胸背部疼痛不适,夜间较显著,在当地医院诊治,因考虑妊娠反应,未给予任何处理。妊娠5个月后,除上述症状外感觉右下肢麻木,行走无力。妊娠6个月后,同时感觉左下肢麻木,并上升波及躯干,行走困难。到多家医院求治,因妊娠因素,未行X线拍片以及相关检查。妊娠8个月在当地医院行剖腹产后来我院住院治疗。体检:慢性疾病面容,营养差。右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胸背部相当于T9~11椎部位后突畸形,棘突以及椎旁深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沉65 mm/h,包虫病凝集实验阳性(1∶32)。B超检查提示:相当于T10~11椎体两侧分别有3~5.5 cm、4~6 cm的占位病变,内有液性暗区,边缘光滑,暗区内可见数个小暗区。X线片提示:T9~11椎体破坏,楔形变,椎间隙狭窄,双侧椎旁呈半球型阴影,诊断为多发性胸椎包虫病。手术中见:T10~11椎囊性病变,分别切开囊壁,见内囊乳白色,粉皮状,似乒乓球及鸡蛋大小,将其完整切除。进一步查见外囊壁与椎体、椎间隙粘连紧,将其剥除。同时见椎体虫蚀样改变,有死骨,其内有蚕豆样大小包囊,破损囊内液清亮,逐一清除。另见椎间盘组织变性坏死,其间有米粒样包囊,一并清除。冲洗,处理囊腔,将切除的肋骨修剪后植入残腔。病理证实为包虫病。术后1个月,患者双下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后开始行走,并能完成一般家务以及一般性工作。

  2  讨论

  骨包虫病由细粒棘球蚴寄生在骨内引起的骨感染,发病率约占全部包囊虫病的1%~2%[1]。

  2.1  诊断  骨包虫病早期诊断困难,由于骨包虫病在骨内生长,受到骨皮质的限制,因而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亦不典型,早期乃至中期都难以诊断。因此对来自包虫病流行的农牧区,多有其他部位的包虫病史,且病程较长,胸背部疼痛不适,甚至出现下肢神经症状。X线片提示椎体破坏压缩变形,呈虫蚀样不规则侵蚀,出现囊状透明区,葡萄状骨质稀疏,椎间隙狭窄,椎旁呈单侧或双侧半球形阴影,再结合B超检查以及补体结合实验可以作出诊断。

  2.2  治疗  骨包虫病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治疗是其关键,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原则上是超病灶清除以及植骨术。椎管内病变应咬除椎板、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彻底刮除病变组织,残腔用碘酒、酒精涂擦,盐水冲洗后一期植骨可望治愈。对于难以彻底清除病灶或不适于手术的病人,可行病灶局部引流术,但是必须有预防头节种植扩散和抗感染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孟继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