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睾丸扭转30例的治疗心得
发表时间:2011-10-09 浏览次数:452次
作者:李绍斌 作者单位:眉山市太和中心卫生院,四川 眉山 620000
【关键词】 急性睾丸扭转;诊断;治疗
急性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的一种急症,临床上常误诊为睾丸附睾炎症性疾病,一旦误诊,后果比较严重。我们总结了199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急性睾丸扭转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年龄4~35岁,平均16.7岁,<20岁者22例。左侧23例,右侧7例。就诊时间1~30d,平均3d。26例患者均表现为突然发生一侧阴囊内持续性睾丸疼痛肿大,另4例起病较缓。表现为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痛。体检发现30例患者均明显睾丸肿大、触压痛; 3例为外院误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经保守治疗而未进一步检查。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短时间发病及睾丸尚有血供或患者拒绝手术者,行手法复位,严密观察病情;其余均行手术探查。
1.3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100%,表现为睾丸附睾血供消失或减弱。26例病人行手术探查。其中24例为鞘膜内型,2例为鞘膜外型。4例手法复位,23例手术复位固定术,3例行睾丸切除术。
2 讨 论
睾丸扭转又叫精索扭转,多发生在青少年,其次为1岁以内的婴儿,12~18岁阴囊急诊中占65%[1]。临床上睾丸扭转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两类。钟锤畸形是导致睾丸扭转的解剖基础。鞘膜内型多见,好发于青春期,其常见原因是鞘膜壁层在精索的止点过高,睾丸系膜过长或睾丸引带过长或缺如,均增加了睾丸的活动性、睾丸附睾后外侧有一小部分无鞘膜覆盖而直接附着于阴囊壁,有固定作用,当睾丸附睾完全被鞘膜包绕而缺乏这种固定时,易发生睾丸扭转。鞘膜外型少见,常发生于新生儿及1岁以内的婴儿,主要由于患儿睾丸的后外侧与阴囊壁直接附着处多薄弱,使睾丸固定不良。本组资料平均发病年龄16.7岁,30例中25例小于20岁。鞘膜内型睾丸扭转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一侧阴囊内睾丸疼痛,呈持续性,可加剧病放射到股沟及下腹部,伴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可触及睾丸附睾的解剖关系及位置异常,但几小时后即不能区分阴囊内部结构。由于提睾肌痉挛及精索扭转缩短,睾丸想向上移位或在横位,患者由于睾丸向上提起而致局部疼痛加重,此体征可作为诊断的佐证。一般无泌尿系症状,阴囊透光试验阴性。鞘膜外型睾丸扭转是鞘膜及其内容物全部扭转。临床表现主要是患儿哭闹,同侧阴囊红肿,阴囊内肿块可比正常睾丸大数倍,不透光,不能触及正常睾丸。在新生儿表现为阴囊肿硬、疼痛和压痛。
睾丸扭转易与急性睾丸炎、附睾炎混淆,导致误诊误治,最终睾丸切除等严重后果,甚至出现医疗纠纷。我们的资料中3例为外院误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予保守治疗而未进一步检查者,导致睾丸坏死不得已切除睾丸。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除了依据睾丸扭转特有体征进行鉴别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诊断及与睾丸附睾炎鉴别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为首选检查方法。本组所有病人均行彩超检查,阳性率达100%。为减少睾丸扭转的误诊,我们的体会是: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凡青少年患者,阴囊一侧肿胀、疼痛,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地体格检查,避免未做任何检查而粗心的诊断为急性睾丸、附睾炎。检查时不要因为阴囊触痛而粗略体检。要重视睾丸扭转特有体征的检查,如患侧睾丸与附睾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睾丸向上移位、固定,提睾肌反射消失,kehn症等;这些体征对睾丸扭转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价值。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睾丸扭转时,应尽早行手术探查。一般扭转在10h以内复位者,睾丸可以存活,无严重不良后果;24h内复位者约半数可回复睾丸功能;超过24h多不可避免发生睾丸坏死和萎缩。健侧睾丸是否手术预防固定尚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睾丸解剖异常多为双侧性,应常规手术固定健侧睾丸[2]。本组所有病人均同时行对侧睾丸固定术。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的急症,诊治过程重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尽快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应尽早手术探查,以挽救睾丸。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55~1958.
[2]詹天棋.睾丸扭转18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