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老年人再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2-14  浏览次数:346次

  作者:张 辉 作者单位:(平安医院, 北京 100035)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再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再发组(109例)与首发组(326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冠心病4种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高血脂是明显增加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糖与冠心病不是增加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再发多见于老年患者;高血压与高血脂明显增加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危险因素; 老年人; 脑卒中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65 岁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在患病6 个月后,约近一半的人遗留偏瘫,30%日常生活无法自理,19%失语,35%伴有抑郁[2]。虽然美国心脏病、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和美国胸内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的缺血性卒中循证医学指南均提出对不同病因分型的缺血性卒中要有不同的治疗措施,但是相关危险因素对发生不同类型卒中的作用仍不十分明了[3]。现将我院2003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435例老年人脑卒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选择年龄≥60岁的患者。435例中初发脑卒中(初发组)326例,男170例,女156例,年龄60~95岁,平均(68.4±5.6)岁。再发脑卒中(再发组)109例,男63例,女46例,年龄60~84岁,平均(68.2±5.6)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时,初发组,有高血压病史(按1997年WHO/ISH诊断标准)195例(59.8%),高血糖39例(11.9%),血糖(8.8±2.2)mmol/L,有糖尿病病史(1997年ADA/WHO诊断标准)88例(26.9%),高血脂112例(34.3%),总胆固醇(6.5±0.4)mmol/L,甘油三酯(2.5±0.5)mmol/L,冠心病病史(按1979年WHO诊断标准)87例(26.7%),有心房纤颤15例(4.6%)。再发组,高血压病史78例(71.5%),高血脂56例(51.3%),高血糖9例(8.3%),糖尿病史40例(36.7%),冠心病史39例(35.8%),心房纤颤5例(4.6%)。

  脑卒中类型分布:初发组:脑梗塞(>5 cm以上)44例(13.5%),腔隙性脑梗死(病灶<20 mm)252例(77.3%),脑出血(出血量<30 ml)30例(9.2%)。再发组:脑梗塞36例(33%),腔隙性脑梗死61例(56.8%),脑出血12例(11%)。两组卒中类型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分析方法

  全部病例住院次日查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做心电图,记录入院后前3 d坐位血压平均值。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为分析指标,初发组与再发组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界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再发以老年期(70~79岁)患者多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最高,占88.9%,与脑出血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初发脑卒中与第n次再发病程间隔最短1个月,最长13年,再发次数1~4次不等,以第2次多见,约82.5%。初发脑卒中后第1年内再发率最高,为30.2%,第2、3、4、5年再发率分别为23.8%、19%、15.5%、11%。再发组,高血压中收缩型高血压(SBP≥160 mmHg,DBP<95 mmHg)39例,舒张压型高血压(SBP<160 mmHg,DBP≥5 mmHg)8例,混合型高血压(SBP与DBP均高)3例。收缩期高血压明显高于舒张期高血压(P<0.01)。TC8例,TG9例,两者增高明显高于单发组。心房纤颤均为4.6%,差异不显著,无临床意义。

  2.2 再发组与初发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见表1及表2。表1 脑卒中再发组与初发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表2 再发组不同类型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n,%)

  3 讨论

  3.1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脑卒中再发率高达33.4%,说明年龄是增加脑卒中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文献报道相符[4]。本资料还显示脑卒中再发多见于初发脑卒中后第一年内,因此老年人首次脑卒中就要尽早和积极采取二级预防措施。

  3.2 本结果表明,高血压(P<0.05)与高血脂(P<0.01)是明显增加第2次卒中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糖与冠心病并不增加第2次卒中的危险性(P>0.05),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5]。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比舒张期高血压更明显增加卒中再发的危险性(P<0.01)。目前对高血压与脑卒中再发的关系研究认为,老年人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可引起颅脑内小动脉发生功能紊乱和结构改变,最后表现为血管壁透明变性,纤维变性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或内外膜增生改变,局部严重的纤维变性坏死变薄的小动脉壁和微动脉瘤破裂,是脑出血的重要原因。而细小动脉和微小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则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易导致卒中再发[6]。

  3.3 本资料还显示,高甘油三酯与高胆固醇血症二者结合型增高对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与文献报道一致[7,8]。总胆固醇合成明显增高,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3.4 本组病例中发现,血糖升高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部分患者血糖水平可恢复至正常范围。提示多数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与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虽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另一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更多地与小血管病联系在一起[9]。目前研究并没有发现糖尿病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存在显著关联,而过度的控制血糖会增加全因死亡率,但是不控制血糖,将影响到整体健康状况[10]。因此,所有伴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均应适度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

  [1]Rosamond W, Flegal K, Furie K,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2008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8(4):25-146.

  [2]KellyHayes M, Beiser A, Kase C S, et al.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age on disability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the Framingham study[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3(3):119-126.

  [3]Adams R J, Albers G, Alberts M J, et al.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2008(5):1647-1652.

  [4]杨官成,杨孝文,黄启亮.复发型脑卒中87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3):156.

  [5]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7-232.

  [6]黄如训,苏镁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7]Ohira T, Shahar E, Chambless L E,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Stroke,2006(10):2493-2498.

  [8]孙昊,吴昊,栾春业,等.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32-35.

  [9]Bouhanick B, Cambou J P, Ferrieres J,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xmonth outcomes in a cohort of 8288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previous histor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r stroke: the french prevenir 3 survey[J].Diabetes Metab,2006(5 Pt 1):460-466.

  [10]National Heart, Lung, Blood Institute. For Safety, nhlbi Changes Intensive Blood Sugar Treatment Strategy in Clinical Trial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M].NIH News,2008: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