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1-03-11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雷秀芬 刘秀兰 作者单位:053200 河北省冀州市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依达拉奉;脑出血;疗效
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注射用依达拉奉(商品名为必存,南京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脑出血52例,并与常规疗法的52例进行对比,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入院顺序将入选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8±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8例,脑叶13例,丘脑6例,小脑5例;出血量8~42 ml,平均出血量(22±6)ml。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60±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6例,脑叶11例,丘脑10例,小脑5例;出血量10~39 ml,平均出血量(22±5)ml。2组在年龄、性别比、出血部位、出血量、既往疾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且具备下列条件:(1)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2)发病在24 h内;(3)年龄70岁以下;(4)初次发病,脑出血前没有其他疾病引起的残疾;(5)经患者或其委托人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脑疝或深度昏迷;(2)手术治疗;(3)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严重精神疾病;(4)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52例根据病情常规给予脱水剂,控制血压及血糖,并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 ml内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14 d为1疗程。2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监测血、尿常规,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
1.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评定。分为(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6)死亡。该组观察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作为有效;将无变化、恶化、死亡作为无效。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比较。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2治疗前、后者疗效比较n=52,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治疗组中监测血、尿常规,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主要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及出血后脑水肿形成[3]。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以及微血管的压迫,使局部血流量很快降低,随着脑水肿的不断发展,在中心坏死组织周围产生大范围低灌注区,从而产生血肿周围的缺血性损害。脑缺血使细胞膜磷脂中不饱合脂肪酸过氧化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同时脑出血后损伤区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引发呼吸爆发,从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大量的氧自由基使脑细胞溶酶体膜被破坏,溶酶体内各种水解酶释放至胞浆加重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血肿内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也有脂质过氧化作用。因此清除这些自由基有助于减轻脑组织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多个途径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凋亡,加速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本研究显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 中华神经病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2.
3 李玲,陈康宁.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制的研究进展.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