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
发表时间:2012-08-16 浏览次数:901次
作者:郭继鸿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关键词】 心脏移植
(1922) 41年前的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首都开普敦的一家医院,年仅45岁的心外科Christian Barnard医师(图1)为一位57岁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Louis Washkansky成功地做了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图2A、B),术后患者虽然仅存活了18天,最终死于肺部感染(图2B),但Barnard的这一创举令全世界瞩目和震撼,他不仅开创了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先河,并向终末期心力衰竭这一医学传统的概念提出了挑战。1个月后,Barnard医师又做了第二例原位心脏移植术,该患者术后生存19个月后死于慢性排斥反应。
1968年,全世界有17个国家的60多个医学中心为102例心力衰竭患者做了心脏移植术,不幸的是术后大多数患者都因心脏排斥反应和感染而死亡,因此,很多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移植手术,只有斯坦福大学等少数几个中心还在继续这一工作。
20世纪80年代,环孢素Cyclosporine的问世,大大缓解了心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对供体心脏的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心脏移植术再次成为热点,手术也逐渐成熟。
1 适应证
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年龄<65岁,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并能积极配合移植手术者;(2)肺动脉压<60 mmHg;(3)精神状态稳定;(4)患有心力衰竭,但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基本正常或能逆转者,预期寿命<12个月;(5)心力衰竭合并顽固性、难治性心律失常,内科治疗无效;(6)家属及本人同意手术并签字。
显然“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很难确定,多数学者提出,患者预期生存时间<1年者为终末期,另有学者认为当LVEF值<25%,而肺毛细血管的楔嵌压>25 mmHg时多数患者半年内将发生死亡或猝死。
2 心脏移植的分类
2.1 原位心脏移植术
此型约占心脏移植术的99%,手术时先将受体衰竭心脏的大血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离断,再切除左心室、右心室及右心房、左心房的大部分,仅残留两个心房的后壁。随后将供体心脏做相应切下,此过程中,完备的心肌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低温等),并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的顺序,用特殊的缝合线做大血管的端端吻合,残存的双心房后壁再与移植来的心脏做对应部位的吻合。
2.2 异位心脏移植
异位心脏移植又称并列式或背驮式心脏移植,1974年由Barnard医师创立,该型占心脏移植的1%,只在下述特殊情况时才考虑应用:(1)心力衰竭患者已有肺动脉高压(>60 mmHg),做原位心脏移植后可能很快发生右心力衰竭竭,故不适合做原位心脏移植者;(2)受心者体质量过大,而供心者的体质量比受心者的体质量低20%以上,并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供体;(3)其他特殊情况。
异位心脏移植的术式与原位心脏移植术式的差别很大,手术时,受体患者的心脏并不切除,只将供心者的心脏切下并与受体心脏做并列缝合(图2C),吻合顺序为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肺动脉,然后复跳。移植术后,患者的胸腔内将有2个心脏,各自按固有的心率、心律、不同步地收缩和射血。异位心脏图2 心脏移植术图示:A.Barnard医生(图左);B.世界首例心脏移植的患者Louis Washkansky;C.原位心脏移植术示意图;D~F.同位心脏移植术示意图(D.受体心脏绝大部分切除;E.切除后的残留观,仅有右心房与左心房后壁保留;F.供体心与受体心端端吻合)移植的术式复杂、并发症多、应用较少。其优点是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异反应时,受体的心脏仍可维持循环,还可做第二次移植术。
3 合并症
心脏移植最重要的合并症为感染和排异反应,属于心脏移植术的天敌,是患者术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感染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排异反应的发生率为30%以上,根据排异反应发生的时间分为3种:(1)超急性期;术后恢复自体循环后马上发生类似输血反应的排异反应;(2)急性期:术后5~7 d发生,并在3个月内均可发生:(3)晚期:术后晚期发生,影响移植术后的远期疗效及生存。
为防止排异反应,患者需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最常服用的是环孢素A或FK506。环孢素A是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由霉菌产生,能阻断T细胞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除此,还有皮质醇、霉酚酸酯等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患者需要终生服用大量价格昂贵的免疫抑制剂,这也是心脏移植进一步广泛开展时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
4 我国心脏移植术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的心脏移植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30年前,1978年4月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医师执刀进行了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患者是一位38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术后109 d死于排异反应,这也是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近几年,我国已有数十家医院先后开展了这一手术,手术成功率达90%左右,1年生存率为75%。国内心脏移植术后最长存活者已达14年。
5 疗效
目前很多国家的大型医疗中心,心脏移植术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外科治疗的常规手术。目前,全球已有10万以上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术的成功率达90%以上,术后1年存活率75%,3年存活率70%,5年存活率63%,10年存活率已达48%,最长存活者达30年,心脏移植术后的患者甚至还能参加马拉松比赛。移植术后的患者多数能恢复正常生活,50%的人可恢复工作。
总之,人类心脏移植术创始于1967年,开拓者Barnard医师被誉为心脏移植术之父。但直到80年代初这一手术才被广泛接受,成为终末期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在当今现代医学的时代,心脏移植术的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应用还在不断推广,并已成为大型医疗中心晚期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