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鹅卵石踩踏法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393次

  作者:韦仕菊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鹅卵石踩踏法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2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其中治疗组为在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同时应用鹅卵石踩踏法进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测评表评分,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2周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后,治疗组平衡功能较对照组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时配合鹅卵石踩踏法进行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平衡功能,且鹅卵石取材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肌肉骨骼平衡;鹅卵石踩踏;本体感觉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主要障碍之一。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在脑卒中的康复中,平衡功能的训练应与偏瘫肢体运动康复、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一样重要。因我院神经康复工作起步较晚,康复器材不足,条件有限,在日常的康复工作中,针对平衡功能的训练,康复工作人员能就地取材,应用脚踩鹅卵石法进行本体感觉的训练,本报道主要观察脚踩鹅卵石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9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入选条件:①经脑CT或MRI确诊;②有平衡功能障碍者;③病情稳定,无定向力障碍及感觉性失语,能独立或辅助站立者;④患者入院前生活均能自理,无耳、眼、骨科等疾病,⑤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者;⑥能理解并执行治疗师的口令,有功能性运动康复的潜能。4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8例;脑梗塞15例,脑出血6例;年龄(57.33±10.37)岁;病程(28.92±15.68)天。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脑梗塞13例,脑出血8例;年龄(53.50±9.72)岁;病程(27.25±15.87)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训练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按三级平衡渐进的原则进行。具体方法如下:①静态平衡训练:如坐位静态平衡训练、站位静态平衡训练、单腿站立静态平衡训练;②自动态平衡训练:如自动转体平衡、伸手触物平衡、坐—站和站—坐转移平衡、躯干重心转移平衡、保护性伸展反应训练等;③其他动态平衡训练:如施予外力患者平衡的保持训练等,在动态平衡训练中,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功能性平衡训练[2]。

  1.2.2 治疗组在常规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由康复师指导统一站立在鹅卵石上进行训练。

  1.2.2.1 材料

  鹅卵石要求表面光滑,重量约0.05~0.15kg,高矮可不一致,但范围应在0.5cm之间;立式大镜子。

  1.2.2.2 方法

  于康复室内墙面设置一立式大镜子,镜子前1.5m处放置一可调高矮的平衡杠,平衡杠内平铺数十个鹅卵石,鹅卵石放置要整齐,石与石之间尽量不要留置有空隙。患者脱掉袜子,由康复师指引双足站立于鹅卵石之上,双眼注视前方自身镜像。站立于鹅卵石上的患者会因鹅卵石高矮不一,表面光滑而导致重心不稳出现身体左右晃动的情况,此时康复师可通过语言及手势提示患者根据镜自身平衡感觉调整重心,必要时应用双手扶平衡杠两侧,尽量使平衡维持在平衡状态。患者经过反复训练并能维持平衡功能后可提示患者可在鹅卵石上做小距离行走,并嘱其尽量不用手扶双杠,以便提高患者的平衡适应能力。上述训练可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其平衡功能,每天训练一次或二次,每次20~30min,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测评表评分。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表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0~14分,满分14分提示患者平衡功能正常。主要从患者有无支撑坐位,健、患侧“展翅”反应,有无支撑站立及健、患侧站立等多方面量化评测患者平衡功能[3]。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表评分,每次评定均由专人完成,评价人对患者的训练情况及组别不知情。经过2周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后,治疗组患者平衡功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其独自站立、行走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表评定结果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t=2.02,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t=7.86,P<0.01

  3 讨论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外力推动时,自动地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包括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等。平衡提供的稳定性是一切技巧性活动所必需的[4]。由于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其神经功能的康复已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重视。因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均合并有程度不同的平衡功能障碍,易引起患者运动不协调或跌倒,致使患者惧怕站立、行走,严重影响其神经功能的康复,故进行平衡功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平衡功能损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态平衡障碍,二是动态平衡损害。目前,学术界公认脑卒中后造成维持动、静态平衡能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在于保持姿势的稳定性需要的来自视觉系统、前庭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的感觉信息发生异常[5]。人体具有以解剖、生理、运动学为基础的正常神经肌肉功能,并保留一定的潜能,以备在各种特定条件或应激状况下能与环境保持很好适应[6]。本方法主要利用患者站立于鹅卵石上,应用鹅卵石的光滑性及站立、行走时的不稳定性,可引起足底皮肤机械感受器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如高尔基小体、环层小体等)兴奋,这些感受器即向中枢提供关节位置运动和组织形变的信息,通过反射性神经肌肉反馈机制对运动进行快速调节来正确判断肢体的空间位置,保持适当的肌肉张力,协调拮抗肌和协同肌的舒缩,使运动对环境的改变产生恰当的反应,即平衡调节。Niam等[7]研究发现,一些踝关节本体感觉受损的脑卒中患者经过训练后,双腿平行站立时对姿势的摆动控制能力比未经训练的患者明显提高,本方法训练的结果与之一致。

  总之,平衡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可使患者的躯干肌及患侧下肢的负重得到锻炼,有助于重心对称分布,提高步行的稳定性,使患者因承重能力弱、重心转移困难、运动姿势维持困难所致的失平衡状态得到不断的调整和修正[5]。笔者对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独自站立、行走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方法简单实用,经济有效,值得强调的是,鹅卵石取材方便,因其表面的光滑性及体表冰凉等特点,患者易于接受,不同程度刺激了患者的积极性,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2]龙耀斌.简易旋转椅在脑卒中患者平衡训练中的运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128-129.

  [3]魏青,黄强民,郭亚萍,等.自制秤式平衡功能训练仪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8):500-501.

  [4]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86-113.

  [5]赵春禹,张通,钮竹.平衡训练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机制及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8(13):727-729.

  [6]吴淑娥.本体感觉促进法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05,29(4):373-374.

  [7]Niam S, Cheung W, Sullivan PE, et al. Balance and physical Ipairments after stroke [J].Arch Phys Med Rshabil,1999,80:1227-123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