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
发表时间:2010-06-13 浏览次数:493次
作者:翟秀珍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
1 病例介绍
男性,60岁,农民,间断头晕伴旋转感30年,复视、口周麻木1d与2006年4月9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有水平眼震,垂直眼震。右眼内收不及边,距内眦2mm,右侧口角周围痛觉减退,双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欠准确(右侧较左侧更明显),Rombeigs sign睁闭眼不稳,前后摇晃,余体征未见异常。既往30年前首次出现头晕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诊断未明。尔后间断有头晕,未经治疗数秒钟至数分钟缓解。辅助检查:头CT(2003年):右颞叶见高、等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楚,伴有钙化,周边有水肿及占位影像。头MRI(2006年4月12日):脑干内可见片状等、稍长、长T1信号,短、长T2信号,其内可见线样长、短T1信号,其周围可见小片状稍长T1及稍长T2信号,压水像呈稍高信号,四脑室稍受压,右侧丘脑可见小片状等、长T1及长、短T2信号。右侧额叶后部可见不规则型等、短T1及稍长、稍短T2信号,其周围可见线样短T2信号,其周围脑沟稍变窄,两侧额叶可见不规则片状长T1及长T2信号,压水像呈低信号,其周围可见不规则小片状稍长T1及稍长T2信号,压水像呈高信号。右侧额叶可见点状短T1稍短T2信号,左侧小脑半球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双侧额深可见多发点状等T1稍长T2信号,压水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静脉注射15马根维显示,右侧额叶后部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脑干病灶呈轻度环状及条片状强化,右侧丘脑并造成轻度环状强化,两侧额叶及左侧小脑半球病变未见明显强化。印象:脑干血管畸形伴出血,右侧丘脑血管畸形,右侧额叶后部血管畸形伴钙化。两侧额深小缺血灶。两侧额叶软化灶,左侧小脑半球软化灶。头MRA (2006年4月13日):未见异常,DSA(2006年5月20): 未见异常。
2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很少见,这可能与其诊断较为困难有关,据报道其发生率占脑血管畸形的7%,病变常见于大脑半球。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就更少见。临床上海绵状血管瘤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但多数可引起颅内出血、癫痫、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头颅X线平片可见局部骨质吸收和增生。脑血管造影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率较低。CT和MRI检查为一较好诊断工具,特别是CT具有一定的特征。
该病可发生于脑内或脑外,脑外者以颅底部位多见。平扫时表现为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可均匀一致,但多数为不均匀;病灶周围无水肿、无或仅轻度占位征象。当肿瘤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增大,可出现明显占位征象。常伴发钙化,其程度可轻重不等。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大多出现强化,但是也有少数病例不强化。病灶的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情况和钙化情况有关。
近年来MRI也被用以诊断该病,其诊断率与CT相似,但在定性方面略逊于CT。在T1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大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病灶一般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区,可夹杂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头CT是目前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检查手段,其敏感性高于脑血管造影,可根据其结节状高密度影,周围无脑组织水肿及占位征,钙化较明显,造影后轻度强化等作出诊断。脑血管造影可用于协助诊断,并可帮助明确病灶内出血及血栓情况。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主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6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