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胸外科学》

外科治疗胸壁结核54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551次

   作者:邵金凤

  【关键词】 外科 手术治疗 胸壁结核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胸壁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4例胸壁结核患者采用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 结果 一次性手术成功52例、复发2例,手术成功率96%。 结论 手术治疗是根治胸壁结核的唯一途径,且手术成功率高。

  随着抗结核化疗方案的逐步完善,胸壁结核的患病率有所下降,但该病仍不失为胸壁的常见疾病。我院胸外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胸壁结核54例,一次手术成功率96%(52/54),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取得全部治愈的结果,现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4例,其中男22例,女32例,男女比例为1∶1.45,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为20.18岁。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有微热,周身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者18例,无症状36例,占66.7%,有胸壁脓肿48例,占88.9%,有胸壁瘘孔6例。依据:胸壁脓肿穿刺阳性31例,局部瘘孔久治不愈6例,病理检查确诊17例。

  1.3 治疗方法 54例胸壁结核均行择期手术治疗,单纯行胸壁软组织病灶清除术19例,占全组35%,肋骨切除30例,占55.6%,局部胸廓成形术5例。

  1.4 治疗结果 54例病人手术经过均平稳,一次手术成功52例,占96.3%,复发2例,术后合并症7例,其中创腔积液3例,切口感染4例,经反复换药处置后均达临床治愈。

  2 讨论

  2.1 术前治疗问题 (1)由于胸壁结核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首先应注意全身治疗,如休息、营养及抗结核药物治疗,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术前抗结核治疗需1~2周。(2)对胸壁结核性脓肿,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可试行穿刺,以降低张力,减轻症状。(3)胸壁脓肿有混合感染时,先切开排脓局部治疗,为根治手术创造条件。(4)局部脓肿破溃,表面炎症广泛,不宜手术治疗,待表皮颜色恢复正常,分泌物减少时才能行手术治疗。

  2.2 明确胸壁结核的诊断,决定手术治疗方法 胸壁结核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根据病史,体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胸部X线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伴有脓肿存在,更能证实诊断,脓肿穿刺抽出稀薄脓汁,结核菌培养阳性,病灶活检可以确定诊断,但结核菌培养阴性,活检未确诊者亦不能排除胸壁结核疾病,本组经胸壁脓肿穿刺诊断31例,病史及胸部X线检查确诊17例,局部瘘孔久治不愈6例。明确诊断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手术方案,本组行单纯胸壁软组织病灶清除术19例,因病变侵蚀肋骨行肋骨切除30例,结核性脓胸穿刺引起的胸壁结核行局部胸廓成形术5例。

  2.3 手术切口的选择 应按脓肿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切口,脓肿部位在前、后胸壁采用弧形切口,侧胸壁脓肿采用肋骨走行切口。具体要求如下:(1)切口应在脓肿中间的上方,胸壁脓肿多为流注,原发病高于脓肿。(2)避开脓肿中央处,因为脓肿中央压力大,皮肤及皮下组织受侵最严重。在此处切开创口不易愈合。(3)胸壁瘘道梭形切除瘢痕。(4)充分暴露脓肿,有利于清除及探查。

  2.4 胸壁结核的手术方法 根据脓肿的部位患者可取仰卧位、俯卧位、健侧卧位,选定切口部位,以切口部位为中心,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巾,用2%利多卡因溶液局部浸润切口处皮肤皮下组织,肌层,逐层切开直达脓腔,清除脓腔内的稀薄脓汁及脓性干酪物,切除病变组织,包括受侵的肋骨,淋巴结和有病变的胸膜,切开所有窦道,彻底刮除坏死组织和肉芽组织,清洗后认真止血,用肌瓣充填残腔,并撒入青、链霉素粉剂以预防感染,术毕加压包扎,防止血液积聚。对脓腔范围较大者,可安放引流,24h拔除引流后再加压包扎。

  2.5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前抗结核治疗充分,术中清创彻底,术后局部加压适度,既能消灭残腔,又不致皮缘坏死,均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创腔积液3例,切口感染4例,原因:(1)术前抗结核治疗不充分,胸壁结核病变范围大,术后因疾病未行局部加压包扎或局部加压包扎程度不够,均易引起创腔积液。(2)患者特异体质,对异物(缝线)过敏,导致异物感染或局部加压包扎过重,皮缘坏死,不易愈合。2.6 加强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对术后效果关系极大,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是否充分有效,及时更换敷料,创口加压包扎并经常调节压力,防止创口皮缘压迫坏死。根据胸壁软组织与创口底部紧密贴合情况,随时调整压迫强度,压迫2~3周。手术继续应用有效抗生素1~2周,抗结核治疗3~6个月。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