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后早期吻合口小瘘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8-13 浏览次数:571次
作者:赵国新 作者单位:锦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辽宁 锦州 121000
【关键词】 食管癌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文献统计,发病率平均为3%~7%,死亡率在50%以上。目前由于多采用机械吻合,以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吻合口瘘的发病率已降低,现在仅为1%左右。并且多数是较小的吻合口瘘,治愈率明显提高,我科在2001年3月~2006年9月期间使用机械吻合共出现10例吻合口瘘,通过泛影葡胺造影检查确认为“小于0.5cm的瘘口”,经系统的保守治疗均痊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均为男性,年龄55~75岁,下段癌2例,中段癌8例,主动脉弓下吻合2例,弓上吻合8例。瘘发生在术后3~7天,未进食水。主要表现为发热、胸痛,切口后角红肿、夹性感,X线片示吻合口周围显示条状、片状延伸至切口的高密度影。及时拆开后角缝线,均有脓汁渗出,且与胸腔相通,考虑感染来源于胸内,进一步泛影葡胺造影,有造影剂于吻合口处外漏,证实出现吻合口瘘。
2 治疗方法
证实瘘口小于0.5cm以内,胸腔污染轻,无明显大量液气胸改变,采取保守治疗。首先禁食水,胃肠减压,及时将红肿部位缝线拆开,开放引流(此时因粘连,胸内固定,不会出现气胸改变)。同时于感染最低位置安置引流管并向后上方延至脓肿处,每日换药更换引流纱条,并以双氧水、碘伏溶液、庆大生理盐水冲洗胸腔及切口,保持充分引流必要时行负压吸引。同时给予静脉高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行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间断输血及血浆、白蛋白,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适量活动。
3 治疗结果
2~3周后,引流及创面无脓汁,无发热,血象正常。查X线片高密度影消失,口服亚甲兰溶液或造影检查证实无外溢,证实瘘口已自行愈合,拔除胃管,经口进流食,缝合未愈伤口。10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
4 讨 论
由于食管切除手术操作时间一般较长,手术范围要涉及到胸 腔、腹腔等重要体腔和部位,病人年龄较大而营养状况多比较差,还由于食管本身的一些解剖特点及手术对全身生理功能的影响,因此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不可能完全避免。胸内吻合口瘘发生之后,“胸胃”内容物不断漏入胸腔,产生大量纤维性渗出物,引起胸腔感染,随后因营养不能得以维持,体液和电解质不断丢失而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脱水,贫血以至全身水肿。胸腔感染和全身营养状况的不断恶化,吻合口瘘逐渐扩大,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出血伴坏死性假膜形成,最后,由于营养状况的恶化而吻合口不能愈合,病人病情每况愈下,多死于全身衰竭。如应用二次剖胸进行瘘口修补或切除原吻合口进行重新吻合,因胸腔感染,食管和胃长度不足等因素,风险很大,成功的机会很小。因此一旦发生吻合口小瘘,应用此种方法治疗能明显降低手术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