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0-09-19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陈育英 申小青 赵迎春

  摘要 目的:分析7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表现、头MRI表现,均给以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丹参活血化瘀治疗,4例行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并予抗癫痫等对症治疗。结果:7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头MRI可见上矢状窦异常信号,伴出血性梗死。脑疝死亡1例,另6例均好转出院。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临床表现多样,结合头MRI可确诊,早期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关键词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头MRI;临床分析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不及时诊治,就会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提高,使该病的诊断和治愈率大大提高。我们通过对我院住院7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头MRI进行分析,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2006年做头MRI检查证实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住院患者。于病后2 d至半月入院。其中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病因产后3例(均为产后3 W内),伴右下肢静脉血栓1例,原因不明3例;症状及体征:头痛7例,意识障碍7例,视乳头水肿7例,抽搐5例,肢体瘫痪7例(单侧重4例,双侧3例)。病程:例1~例7分别为18 d,11 d,20 d,33 d,19 d,25 d,45d 。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表现、头MRI表现,给以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丹参活血化瘀治疗,4例行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并予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7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头MRI可见上矢状窦异常信号,伴出血性梗死。脑疝死亡1例,另6例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多为非感染性,见于如口服避孕药、产褥期、怀孕晚期、脱水、恶液质、高凝状态等。部分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存在家族性遗传性易栓症,其中主要为激活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PC-R)或体内存在抗心磷脂抗体[1]。由于APC-R或基因异常存在,加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导致静脉窦血栓形成。本组4例有明确原因,3例原因不明,皆无家族史。其中3例化验凝血系列有轻度异常。

  本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多见于青年女性,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症为其常见症状,7例均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表现,颅压高主要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血液中的水、盐、少量蛋白质漏出,漏出液潴留在脑组织中而致水肿,从而引起高颅压。同时,脑脊液吸收障碍,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另外,静脉血栓处于高凝状态,大量的凝血酶也是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病理解剖检查证实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脑标本的研究认为早期抗脑水肿也是非常必要的[2]。本组7例中有6例经积极脱水后好转。

  另外根据受累部位程度不同可表现不同,因皮质受累,常伴肢体抽搐、瘫痪或偏盲等症状。这主要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合并大脑浅静脉血栓,伴出血性梗死有关,多对称发生于双侧皮质及皮质下,以额、顶叶为重,其次为枕叶,可为大片壮或散在点状。本组7例患者头MRI表现均为双侧受累。7例均有肢体瘫痪(单侧重4例,双侧3例),并发癫痫5例。当合并出现脑深静脉血栓时,因脑深静脉引流丘脑、边缘系统、中脑等部位的静脉血,所以多以头痛、精神障碍,意识改变为主[3]。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MRI示1例左丘脑受累,1例右丘脑下部、豆状核、尾状核受累,2例头CT示后纵裂高密度影,经腰穿后除外SAH。

  治疗应积极脱水、抗凝、介入溶栓,辅以激素、抗癫痫等对症治疗。静脉性出血并非抗凝禁忌,有资料表明,对已出血者予肝素抗凝,并未发现出血扩大和新的出血[4]。本组4例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者均无梗死后出血扩大,患者痊愈或好转,可见低分子肝素钠有效且安全。有人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给予溶栓药rtPA或尿激酶溶栓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疗效[5]。

  由于检查手段的改善及人们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认识的逐渐提高,71%的病人可完全康复,但仍有10%左右的死亡率,往往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危及病人生命。有报道病后15 d即有再通,个别病人却数月未通[6]。本组7例患者入院时病程短,其中脑疝死亡1例,另6例均好转出院,预后相对较好。

  参考文献

  [1] Dulli DA, Luzzio CC, Williams EC,et al.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d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Stroke,1995,27:1 731~1 733.

  [2] 卢明鸥,吴 江.上矢状窦血栓的病理与临床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340~342.

  [3] 陈荣杰,朱子龙.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九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70~271.

  [4] Stam J. 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 N Engl J Med,2005,352:1 791~1 798.

  [5] Renowden SA, Oxbury J, Molyneux AJ. Case Report:venous sinus thrombosis: the use of thrombolysis. Clin Radiol,1997,52:395~399.

  [6] 张爱娟,宋保华,赵廷常.上矢状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诊断七例报告.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9:37~39.

  作者单位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内科(0460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