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切肋胸后外侧切口入胸方法的探讨(附128例报告)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639次
作者:吴根社,潘毓标,陈景繁,莫钢,王跃军,韦力,蒙建强,祝家兴,吴昌芹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广西 南宁 530000;广西三江县人民医院,广西 三江 545500) 【摘要】 目的 比较经肋上缘切开与肋间切开在胸后外侧切口中的运用,寻求不须切除肋骨进行胸后外侧切口的理想方法。方法 将经胸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的128例患者分为肋上缘组(n=64)和肋间组(n=64),对比两组开、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等指标。结果 肋上缘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肋间组(P<0.01),开胸时间亦短于肋间组(P<0.01),术后VAS评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采用不切肋的胸后外侧切口并紧贴肋上缘入胸,具有进胸快、出血少、手术视野充分、切口缝合简便、肋骨断端无需特殊处理、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胸后外侧切口;肋上缘;胸外科手术 胸部后外侧切口是胸科最常用手术切口之一,也称标准胸切口,现极少切除肋骨,一般经肋间切开肋间组织入胸。自1999年9月~2006年9月我们对经胸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的128例患者分别采用经肋间和肋上缘切开技术,对两种方法在开、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肋上缘切口具有优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Ⅰ~Ⅲ级病例128例,按入院的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4例。肋上缘切开组(肋上缘组):男41例,女23例,年龄15~78岁,平均48.4岁,肺叶切除(全肺切除)36例,中下段食管癌手术19例,纵隔肿瘤4例,胸外伤5例。肋间切开组(肋间组):男44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46.8岁,肺叶切除(全肺切除)39例,食管疾病15例,纵隔肿瘤3例,胸外伤7例。 1.2 手术方法 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常规健侧卧位,腋下垫软枕,切开皮肤、肌层达肋骨浅面,根据手术需要经第5、第6、第7肋上缘或肋间切开入胸。 1.2.1 肋上缘切开方法 用电刀紧贴认定肋上缘骨膜从腋中线开始逐层向前、向后切开肋间各层入胸,范围前到肋软骨,后至肋骨角,肋间组织瓣保存完整,在肋骨角前处按前上至后下方向剪断肋骨,肋骨断面以骨锉磨平并涂骨蜡,安置撑胸器在足够肌松下逐渐扩大肋间切口;关胸:胸内操作完毕后,以7-0丝线间断平行褥式缝合肋间切口,即于断肋之上肋间组织瓣浅面进针、胸膜面出针,再于下肋之肋间水平方向缝合肋间肌一针,出针后再缝上肋间组织瓣,胸膜面进针、肋间肌浅面出针,按此法每隔2~3cm缝合一针,置肋骨合拢器将肋间切口充分合拢靠近,逐一将缝线打结。 1.2.2 肋间切开方法 用电刀经认定肋间从腋中线开始逐层向前、向后切开肋间各层入胸,范围前到肋软骨,后至肋骨角,肋间组织瓣保存不完整,断肋及撑开同肋上缘组;关胸:双股7-0丝线绕肋间切口的上、下位肋骨,共4道,合拢肋间切口、结扎缝线后关胸。 1.3 术后疼痛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1,2],于术后4h、8h、12h、24h和48h评价术后疼痛,疼痛评分方法为:先在白纸上划一条长10cm的水平线,线的最左端表示无痛,最右端表示极度疼痛,从左向右疼痛逐渐加重,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在线上做记号,测量记号到线左端的长度(单位:cm),1~3cm为轻痛,4~6cm为中痛,6~10cm为重痛。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入胸切口出血量,开、关胸时间比较 肋上缘组术中出血量比肋间组显著减少(P<0.01);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比肋间组缩短(P均<0.01),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出血量及开、关胸时间对比(略) 2.2 术后疼痛评价 肋上缘组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优于肋间组(P均<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略) 2.3 术后生命征、动脉血气等指标的监测 肋上缘组较肋间组平稳,肋上缘组病人术后切口疼痛轻,能有效咳嗽排痰,少数病人仅需服止痛药,而肋间组大部分病人须肌注止痛针,甚至肌注杜冷丁,咳嗽排痰效果差。
3 讨论 胸后外侧切口是最常用的胸部手术切口,也称为标准胸切口[3],适用于各种胸腔手术,常需切除肋骨,术中剥离肋骨时创伤大、失血多、时间长,不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术后局部胸壁下陷,许多病人对缺乏一根肋骨心理难以接受。经肋间进胸的后外侧切口撑开的肋骨间距为8~12cm,但手术野常显露不良,术中需咬断肋骨,如强行撑开肋间,常会导致肋骨骨折,这种情况尤以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为多[4],手术后骨折断端移位明显,病人疼痛剧烈,影响术后生活质量。我们从1999年9月起对一些胸科手术病人采用不切肋的后外侧切口,取得与切肋类似的肋间撑开间距(成人肋间距可撑开达15~20cm)及视野充分的效果。同时,我们发现以电刀紧贴肋上缘切口入胸与通常经肋间入胸比较,前者切口出血更少、入胸速度更快、术后疼痛更少。因为肋间静脉与动脉伴行,与肋间神经一起在肋角处入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两层之间,紧贴肋骨下内侧肋沟前行,在肋角以前为肋沟所保护[4],经肋上缘切口入胸对血管及肋间神经损伤更少。 开胸手术后切口疼痛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术后病人能有效咳嗽排痰,对呼吸功能恢复、防止肺部并发症均极为有利。有研究表明[5],手术中对肋间神经的损伤,如手术的直接损伤,撑开器的牵拉,缝线卡压等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关胸时采用粗丝线或粗羊肠线绕切口的上下位肋骨固定,对肋间神经压迫致术后疼痛明显,病人不敢咳嗽咳痰,术后并发症较多。我们采用水平褥式缝合肋间切口,不仅可将肋间组织瓣较好覆盖肋间切口,减少术后皮下积气,将断肋有效上提并与该后肋断面达到解剖愈合,还可以避免缝线绕过下位肋骨时对其肋间神经的卡压,对减少术后疼痛非常有利。 采用不切肋的胸后外侧切口并紧贴肋上缘入胸,在64例胸科病人手术中的应用显示它具有进胸快、出血少、手术视野充分、切口缝合简便、肋骨断端无需特殊处理、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Wewers ME, Lowe NK. A critical review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henomena [J]. Res Nurs Health,1990,13(4):227-236.
[2] Gould D, Kelly D, Goldstone L, et al.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scales: developing and using illustrated patient simulations to collect the data [J]. J Clin Nurs, 2001,10(5):697-706.
[3] 刘正津,姜宗来,殷玉芹,胸心外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0.
[4] 黄孝迈,秦文瀚,孙玉鹗.现代胸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54-623.
[5] Karmakar MK, HO AM. 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 [J]. Thorac Surg Clin,2004,14(3):34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