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卧位及卧床时间的研究
发表时间:2009-05-25 浏览次数:1011次
作者:高妹花,刘翠霞,马改翠
【关键词】 先心病;介入治疗;卧位;并发症;护理
卧位是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需要所采取的一种姿势。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增进患者的舒适程度,是护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表现。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可靠、成功率高的特点[1] 。介入治疗术后常规要求绝对平卧24h或更长时间,不适的卧位使患者感到烦躁、排尿困难、睡眠差等,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探讨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穿刺点出血、血肿的预防并提高舒适度,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004年5月~2005年5月介入治疗术后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3~37岁。观察组:2005年6月~2006年8月介入治疗术后患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2~3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造影剂种类及用量、术者、手术方法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拔鞘管,穿刺点按压止血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并用0.5~1.0kg沙袋压迫6h。观察组患者全麻清醒后床头抬高30°,术肢伸直,术后6h取术侧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体位的改变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准。对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排尿,坐位时重心在健侧肢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情况及舒适度。对照组按常规护理,保持术侧肢体制动,平卧24h后活动。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在情绪、排尿、睡眠、食欲等方面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24h开始活动,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3例;观察组术后6h开始活动,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4例;两组穿刺点出血及血肿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2组患者术后舒适情况
3 讨论
3.1 护理学认为,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适[2] 。随着现代护理学观念的更新,找出不舒适的原因,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轻患者不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3] 。介入治疗术后,为防止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一般需用弹性绷带压迫8h,绝对平卧24h,这样使大多数患者感到难以忍受。本研究在执行常规医嘱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对90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卧位及卧床时间进行改进,发现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取床头抬高30°,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可使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在避免穿刺点出血的情况下,早期进行适当床上活动,可以防止全身机能低下,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术后不适症状及心理压力。绝对卧床时间减少可大大提高患者舒适度,而且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
3.2 由于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期间患者的一切生活必须在床上进行,尽管术前对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排尿训练,但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引起紧张、焦虑、恐惧而出现床上排尿、排便困难,有时需要导尿、灌肠才能解除症状。而我们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来增加腹部压力,由于坐位时重心在健侧肢体,能尽可能地接近患者的排便习惯,以促进排尿、排便,减轻患者的痛苦[4] 。坐位或半坐位也方便了患者进食,增加食欲,有利于水分及营养素的及时补充。此外,卧床期间生活必须由他人协助,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而早期改变患者的卧位,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康复状态。
参考文献
1 韩雅玲.心血管病人介入诊断治疗指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8.
2 李开秀,程显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需卧床多久.国外医 学护理学分册,2002,21(2):79-80.
3 朱秀勤,智光.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1993,28(1):9.
4 Winslow Eh.减少心导管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杨红卫译.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29.
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 河北省儿童医院(高妹花,刘翠霞,马改翠);050000 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