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隔附子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29  浏览次数:1154次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多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表现为同侧手的疼痛、肿胀,手指呈伸展位,屈指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对肩手综合征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不仅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为Steinbrocker肩手综合征分期Ⅰ期的患者[2]。③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3],证见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小便不利或清长、便溏、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等阳气不足者。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分期标准;②年龄在70岁以下;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④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稳定。1.3 排除标准①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②出现癫痫或意识障碍;③上肢局部皮肤破损不适合做隔附子饼灸患者;④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⑥非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⑦对附子饼任何成分过敏以及不能耐受艾灸者。1.4 一般资料将2008年12月-2010年6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0.2岁;脑出血9例,脑梗死29例。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62.1岁;脑出血7例,脑梗死3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别及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方法2.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在发病早期均给予对症支持及改善循环治疗,防治并发症,指导患者早期主动运动瘫痪肢体,肌力低于3级者同时指导被动运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隔附子饼灸治疗。2.1.1 药物制备取生附子2 500 g打成粉,取鲜生姜500 g加水打成汁1 500 mL,将两者混合,搅匀之后捏成厚约0.2 cm、直径约2.5 cm的附子饼,在附子饼上用三棱针插数孔,阴晾处晾干,备用。2.1.2 穴位贴敷患者采用侧卧功能位,以肩贞、臂臑、阳溪、中渚、合谷、阿是穴为主穴(可随疼痛范围调整腧穴),将制作好的附子饼放在腧穴上,再将艾柱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柱。每穴灸20 min左右,每日1次,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的不同,以皮肤潮红为度。施灸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有否不适,加强对其毒性的观察,并查看灸处皮肤情况,防止灼伤皮肤,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避免因施灸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适当开窗通风。2.2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20 d后由专人进行以下评测:①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4]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5]进行疼痛评价;③用量杯测量手指尖至腕部第一横纹的体积值的差值进行肿胀评价。2.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疼痛及患侧手肿胀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2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4 讨论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偏瘫患者恢复过程中常见的继发临床问题。现代医学对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中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不一致,有效治疗方法不多。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患者均可见到肢体肿胀,但以气虚偏于阳虚者多见。本组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大都肾气虚乏,阳气不足,加之中风后肢体活动受限,经络气血不畅,筋脉肌肉失于温煦荣养,不荣则痛,不通则肿。因此笔者认为,人体阳气不足是脑卒中后发生肩手综合征的内在因素之一。故治疗以温阳通络为法。《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而辛,可升可降,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说明艾灸的温热作用通过体表穴位,能使凝滞闭阻的经脉得以温通舒畅。现代研究认为,艾灸可以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而且灸热不仅循经传导还可直达病灶[6-7]。中药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具有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的治疗痹症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对疼痛模型动物有明显镇痛作用[8]。附子饼与艾灸结合,辛温通阳、散瘀止痛,使阳气得充,筋脉得通,气血畅行,肿胀、疼痛症状随之而解。古法常以甘草、白矾、生姜等炮制附子,以减轻附子的毒性。我们采用生姜汁来配合附子粉,一则起粘和作用,一则起减毒作用,一则起加强附子行散力量的作用,《本草纲目》言:“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本研究结果显示,隔附子饼灸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减轻患肢疼痛、肿胀,且此疗法易掌握,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好。【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划: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4] 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6] 王磊,李学武,张莉.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 2001,21(9):[7] 夏永莉,赖新生.从生物传热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27(2):[8] 张明发.附子温里的研究[J].陕西中医,1994,15(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