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临床思路研究

发表时间:2014-04-29  浏览次数:1062次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梗死,均是临床医学中危害较为严重的脑科急症,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近些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的病发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它的临床治疗。选择2009年4月~2013年8月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43 例,对他们实施临床检测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22~79岁,平均(53.4±4.9)岁。基础病症中,冠心病患者8例,糖尿病患者5例,高血压患者22例;临床症状表现中,意识障碍患者22例,失语患者3例,行动障碍患者17例,肢体共济障碍患者2例,小便失禁患者9例,吞咽困难患者3例。经临床比较,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检测:患者发病后24 h内要对其进行至少1次CT扫描检测,主要观察患者的脑池、脑沟、纵裂池、侧裂池、鞍上池以及脑干包围池等的情况,并根据扫描结果得出检测报告[2]。

1.2.2 治疗方法:给予患者20%的甘露醇进行常规脱水降颅压治疗,并维持患者的生命机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给予患者镇静治疗,并进行血压控制。给予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1次/6 h。同时,给予患者脑梗死治疗,即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4 mg尼莫地平注射液,并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个疗程(7~14 d)[3]。

1.3 评价标准[4]:①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病情稳定。②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病情基本稳定。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出现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统计分析显示,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7.44%(29/43),其中,显效24例(55.81%),有效5例(11.63%),无效14例(32.56%)其中2例患者为植物人状态,12例患者死亡。29例患者在治愈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语言障碍患者6例(约占 13.95%),智力障碍患者4例(约占9.30%),行动障碍患者10例(约占23.26%),总的后遗症发生率为46.51%(20/43)。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主要是指患者因脑部血管病变、破裂,使得蛛网膜下腔被血液侵入,从而导致的一类危害严重的综合病症。它的发病类型主要包括原发性SAH和继发性 SAH,其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且存在不易医疗,预后效果不佳等问题。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脑动脉出现血栓或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动脉管的狭窄或闭塞,进而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类急性病症。它的临床表现多为语言不清、偏身麻木、偏瘫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均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必须要提早加以有效治疗,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表明,本次随机抽选的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经过临床检测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67.44%,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4例,死亡率为27.91%(12/43),出院后的后遗症(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行动障碍)发生率为46.51%(20/43)。因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要积极运用CT检测确定患者病症情况,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进而更好的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

4 参考文献

[1] 李晓勇,鞠海涛,窦长武.不同治疗方式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4(5):303.

[2] 戴 珂.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研究[J].大家健康,2013,5(16):15.

[3] 陈永汉,李宗豪,贾林伟,等.术中开放颅底脑池并尼莫地平液灌洗治疗脑挫裂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7(10):745.

[4] 吴冠明.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175.

[收稿日期:2013-12-28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