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4例护理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944次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由于颅内空间相对狭窄,且呼吸中枢、心跳中枢都位于颅内,因此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后患者死亡率极高。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除及时治疗挽救生命外,疗后护理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2009年6月~2012年9 月间共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 2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4例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41~67 岁,平均57岁。有19例患者系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头部 CT、DSA结果诊断患者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5例患者表现为头痛,门诊行MRI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行DSA造影后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术治疗,植入1枚支架,依病情不同分别植入1~6枚水解脱或电解脱弹簧圈。术程顺利,患者术后均平稳转入NCU特级护理。
1.2 手术方法:本组19例急诊患者中,有14例患者行急诊手术,其余5例患者行择期手术。门诊5患者均行择期手术。所有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引导管入颈内动脉、椎动脉,全程高压肝素盐水灌注。先引入支架,于最合适部位释放支架,用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送入动脉瘤腔,按实际情况选择水解脱或电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此类患者住院期间,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一级护理。保证患者绝对卧床,减少移动患者,使患者保持平稳体位。患者常规进行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一般指标。床头备抢救器材,以防患者突发情况时及时对患者实施抢救。按照手术要求对穿刺区域进行消毒、备皮,规范患者饮食。同时,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减少情绪波动,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充分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强治疗的信心。
2.2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和窒息。穿刺侧肢体伸直为,限制髋关节运动,防止鞘管滑脱、折断、移位。拔除鞘管后加压,按压20 min左右时间,局部加压包扎,下肢继续保持伸直为,24 h后允许髋关节活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有无渗血等情况发生,密切关注穿刺侧末端肢体动脉搏动、皮温、血运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辅助患者及时进行翻身、下肢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发生[1]。
进行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定期复查患者凝血情况,注意关注患者主诉,如出现胃肠道不适应引起注意,以防胃肠道溃疡等不良反应发生。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动脉瘤再次破裂造成脑出血。患者血压变化、术中微导丝、弹簧圈对瘤体的机械刺激及患者全身肝素化凝血机制的改变等都有可能诱发瘤体破裂。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由于瘤体的特殊性,可能诱发弹簧圈脱落、支架脱落等情况,较普通颅内颈动脉瘤患者更容易发生瘤体再破裂。因此,术后关注患者血压,平稳降压,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防止波动,是预防动脉瘤再破裂的关键。术后初期患者,护理人员应可通过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瞳孔、的变化来判断动脉瘤是否发生破裂。住院期间,应遵医嘱及时协助患者排便,指导患者正确咳嗽,防止因为排便困难、剧烈咳嗽导致血压升高而产生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是另一个发生率较高的动脉瘤介入栓塞并发症。动脉瘤破裂造成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是25%~30%[2]。同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一样,护理工作仍然从抗凝、预防血压升高等方面着手。
血栓形成与梗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术后患者制动,如抗凝不足,或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等,均有可能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形成梗死。术后抗凝治疗是关键,护理人员也要鼓励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进行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注意观察患者反应、语言、意识情况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变化,第一时间预防血栓与梗死的发生。
3 小结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处理一直是临床上难度较高的疾病,患者死亡率较高。支架辅助弹簧 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项新技术,临床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考证。随着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也应紧跟医疗发展的步伐。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笔者认为,护理人员也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关注患者术后易发的并发症,做到勤查房、勤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得到最满意的预后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高佩珠,菊 芸,丁文彬.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72.
[2] 骆惠芬,袁玉珍,翟云霞,等.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州医药,2009,4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