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位摆放作用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906次
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脑血管发生病变因而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是常见病与多发病,常见的有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非常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的患病率为112/10万人,每年的发病率为81/10万人,其中约 89%的存活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其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的文献,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位摆放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46~72岁,平均64.6岁。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经过MRI或者头颅CT验证,确诊为缺血性或者出血性脑卒中的初次发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性障碍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减退,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疾病和痴呆、精神疾病的患者,均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平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指为了防止或者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以保护肩关节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治疗体位[2]。患者在床上保持良好的体位时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措施。①仰卧位: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在头部垫软枕,同时在患侧的肩胛骨下放置一个枕头,将肩部上抬,上臂稍外展保持外旋,伸直肘关节与腕关节,手指分开伸直,保持掌心向上,将整个上肢放置于枕头上。在患者患侧的髋关节下放置枕头并内旋,臀部、大腿的外侧下方放一枕头,防止下肢外旋。稍稍抬高膝关节,保持向内微屈。尽量不采用此体位,因为容易发生压疮和导致异常的反射活动增强。②健侧卧位:患者采取健侧肢体在下患侧在上的体位,健侧的肢体自然摆放。头部垫枕,患者的胸前放置一个枕头,将患肢向前伸,保持患侧的肘关节外展,腕关节与指关节伸展并放于枕上。患者的患侧髋关节、膝关节保持自然向前屈曲。③患侧卧位:患者采取患侧肢体在上健侧在下的体位,将患者的躯干稍微向后旋转,用枕头支撑其后背。向前伸展患臂,将前臂外旋,拉出患肩防止其受压,让患者保持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侧的髋关节稍后伸、膝关节微屈曲,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防止将健侧的上肢放在身前,应将其放在枕头上或者身上,避免由于将整个躯干向前带动造成患侧的肩胛骨向后缩。健侧的髋关节稍屈,向前屈膝,用一个枕头进行支撑。当患者采取患侧卧位时,可以增加患者的知觉刺激,同时拉长患侧预防痉挛。
1.2.2 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包括:①卧床期间关节活动的训练,起坐的训练,床上运动训练;②离床期间进行平衡训练、坐位训练、起立训练及步行训练;③日常的活动能力训练。训练的时间及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一般以练习1次/d、 20~30 min/次为宜,由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
1.3 疗效评价指标: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的方法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小结
良肢位摆放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摆放的一种姿态或者体位,多应用于截瘫、四肢瘫、中风等软瘫患者,可以对抗肢体痉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3]。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由于其早期运动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丧失,而且受到医源性的限制必须卧床休息,忽略了患者的卧姿及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虽然生命得到了抢救,但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降低致残率,应重视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位摆放作用,将良肢位的保持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我院通过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良肢位摆放,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李 复.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22.
[2] 李 娜.早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转归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13(8):119.
[3] 孙亮英.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1,12(1):31.
[收稿日期:2013-03-04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