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121例青年颈椎病CT影像及临床诊断

发表时间:2012-07-16  浏览次数:841次

  作者:廖庆厚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广东 龙川

  【摘要】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发现其中非骨软骨性改变明显多于骨软骨性改变,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CT扫描除发现有椎间盘突出外,还可发现侧隐窝矢状径<3.5mm,黄韧带厚度 > 4mm或伴骨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结论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青年;颈椎病;CT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它继发于脊椎的椎体增生、椎间盘退变、椎小关节肥大硬化及椎旁韧带钙化等退行性改变。由于椎间盘变性后,周围骨质、小关节及软组织等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颈部神经根、颈动脉、脊髓等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从而导致各种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产生。然而,近几年来临床发生颈椎病的年龄趋向年轻化、低龄化,应引起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3年12月~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临床与CT诊断符合颈椎病的青年患者中筛取121例,其中男89例,女32例,年龄19~40岁,平均31岁,病程2个月~6年。本组病例均排除了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采用ANATOM ASR-800CT机 ,常规C2~7椎间隙,每间隙2~3层,每层2mm,横断扫描+重建。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发作性头晕113例(93.4%),手麻无力105例(86.8%),颈肩疼痛97例(80.2%),眩晕95例(78.5%),转颈试验阳性71例(58.7%),视物模糊67例(55.4%)。CT影像表现:颈椎节段性改变106例(87.6%),软性椎间盘突出69例(57.0%),椎间韧带肥厚68例(56.2%),椎小关节囊肥大61例(50.4%),钩椎关节增生45例(37.2%)。

  2 结果

  2.1 椎体骨赘形成:CT表现为颈椎椎体的前后缘、上下缘和关节边缘出现唇样、刺状或骨桥形成等。以C3~7椎体为著。本组121例,CT发现椎体骨赘形成115例,占93. 02%。

  2.2 钩椎关节的改变:CT表现为颈椎钩突肥大、变尖延长以及骨赘形成,其钩椎关节变窄,关节面显示硬化。本组58例,占67. 44%。

  2.3 颈椎椎间隙的改变和颈髓受压:由于椎间盘,特别是髓核退变所致,表现为颈椎椎间隙变窄,并合并有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软性椎间盘突出69例(57%)。本组86例,CT发现34例,占39. 53 %。其中单一椎间隙狭窄17例,两个以上椎间隙变窄9例。

  2.4 关节突的改变:表现为关节突的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显示粗糙和硬化,边缘骨赘形成等。本组18例,占20. 93%。

  2.5 椎间孔的改变:由于椎间隙变窄、椎体滑移或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面等骨赘形成所致,CT表现为椎间孔变形、狭窄且边缘不光滑。本组CT发现21例,占24. 42%。

  2.6 颈椎生理弧弓的改变:表现为颈椎生理弧弓变直,甚至呈反弓样改变,在侧位片上测量颈椎曲度弧弦距<7 mm。本组28例,占32. 56%。

  2.7 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CT表现为颈椎棘突后项韧带部位出现条状、分节状、豆状或条豆状以及串珠状钙化影,本组CT发现24例,占27. 91%。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病年龄下降,青年颈椎病的发生率增高,医学影像学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颈椎生理弯曲度的改变、(软性)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椎间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成为首要征象。与传统的椎间盘髓核变性、骨质增生、椎关节退变,组织韧带钙化等脊椎退行性颈椎病不同。颈椎生理弯曲度减小、消失变直或反弓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发作性头晕占总数的93.4%,眩晕占总数的78.5%,转颈试验阳性占总数的58.7%。临床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体征。(软性)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椎小关节囊或肌韧带的肥厚,致使侧隐窝狭窄,导致臂丛神经受压。手麻无力占总数的86.8%,颈肩疼痛占总数的80.2%。临床表现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体征。特别是位于椎管内黄韧带和后纵韧带的病变,黄韧带的肥厚变性在椎板内面向前压迫颈髓,后纵韧带肥厚可从椎体后缘向后压迫颈髓。当颈椎失稳时,黄韧带、后纵韧带的皱褶突入椎管,使椎管前后径明显变小亦可致颈髓受压。

  颈椎节段性失稳由此继发生物力学的改变,即耐牵引力的减低。诸韧带松弛致椎体不稳定,会发生滑椎、小关节错位等现象。上述的病理变化即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肥厚变性的韧带、错位的顺列以及损伤性炎性水肿等,都会造成椎管、椎间孔、椎动脉孔等神经、血管通路的狭窄,从而产生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等刺激或受压的多种临床症状。

  40岁以下年轻人出现生理性、功能性改变占多数,这与长期伏案学习、工作、使用电脑、驾车造成颈椎与附件过度劳损有关。CT检查能显示颈椎管横断面,了解椎管狭窄情况,明确椎间盘突出与颈椎受压的程度,区别椎体后缘正中、侧隐窝及椎间孔病变,从而确定中央型、偏侧或外侧型、软性或硬性椎间盘突出。CT重建成像能显示颈椎节段性失稳程度,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包括生理前突加大或减小、颈曲变直、反弓、成角及阶梯状错位等单项或复合变化。颈曲的变化最早反映脊髓、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等受损伤或受刺激的程度,应视为维持稳定的各种因素失去正常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炽热.实用放射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

  [2] 张学斌,孟昭明,潘晓雯,等.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附26例X线平片与DSA对比分析)[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7, 1(3) 19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