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2-16  浏览次数:668次

  作者:万金来,杜跃,刘爱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河北唐山 063000

  【关键词】 按摩,脊柱骨赘病,颈椎;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8%~10%[1]。2006-01—2007-09,我们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②多发于40岁以上,头颈部长期处于单一姿势的中年人,如长期低头工作者;③头痛头晕,视觉障碍,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引颈试验阳性,前屈旋颈试验阳性[1];⑤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钩椎关节增生,横突间距变小等;⑥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经颅多普勒诊断参考《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3]中的正常参考值。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65岁;②颈椎结核、肿瘤、骨折、骨质疏松、脱位等骨质病变;③梅尼埃病、颅内动脉硬化、多发性硬化、后颅凹肿瘤等疾病。

  1.3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均为本院针灸推拿科门诊患者,男71例,女89例;年龄26~65岁,平均46.8岁;病程12日~11年;头颈部长期处于单一姿势者135例(司机25例,教师18例,办公室、财务及从事电脑操作人员81例,经常玩麻将或看电视者11例),颈部外伤史10例,颈部感受风寒15例;临床症状:眩晕160例,颈背部僵痛119例,头痛或恶心24例,两眼干涩、视物不清47例,耳鸣、耳聋11例,有猝倒史13例。

  1.4 治疗方法 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4]。操作步骤:①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其身后,先于颈肩部软组织行点按、揉搓等分筋、理筋手法10 min,以缓解肌痉挛。②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床边,以摩法、前臂按揉法、拨法放松背部骶棘肌5 min,再以掌按法整复胸椎小关节。③患者取坐位,医生先用拇指在颈椎棘突两侧触诊,待摸清楚颈椎棘突偏歪的部位和方向后,用与棘突偏歪方向同侧的拇指推顶住偏歪的棘突为支点,另一臂的肘部抱住患者头部,让患者头前屈,将头向患侧旋到最大限度时,嘱其放松颈部肌肉,用肘向上托起头部,同时推顶偏歪棘突的拇指轻推偏歪的棘突,常听到“咔咯”的一声清脆复位声,拇指下有棘突移动感,再以同法施于下一个椎体的另一侧棘突,触诊颈椎两侧局部压痛减轻或消失,证明手法成功。④复位后再以旋推法、擦法等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2 min即可。每日1次,12日为1个疗程。操作时要谨慎小心,勿用蛮力,幅度应在颈椎生理活动范围内,以免发生意外。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应用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EMS-9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 MHz,探头置于枕窗处,椎动脉探测深度60~65 mm。观测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等,并计算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1.6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160例,治愈101例,占63.13%;好转52例,占32.50%;未愈7例,占4.38%;总有效率95.62%。

  2.2 治疗前后PSV、Vm、EDV、PI、RI比较。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由于电脑及网络的普及,年轻人患病比例有所提高。现代医学认为,外伤、劳损和颈椎退行性改变是发病的主要病因,尤其到中老年以后,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颈椎不稳或颈部软组织痉挛等原因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而反射性的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痉挛,导致供血不足而出现症状[1]。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痹证、头痛、项强等范畴。认为是因颈部劳损,肝肾亏虚,筋骨失养,髓海失充所致。《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说明了眩晕与颈项部软组织劳损有关。根据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我们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并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I、RI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证明定位旋转复位法有理筋整复、舒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之功效。通过手法可松解颈项部肌肉紧张及痉挛,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通畅椎动脉骨性通道,有效地解除或缓解椎动脉的受压或通过神经的反射机制缓解血管痉挛,达到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及脑部供血的目的[5],从而有效地解除或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柳登顺,赵立连,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7-39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焦明德.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97.

  [4] 杜跃,万金来.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6例[J].陕西中医,2006,27(12):1497-1498.

  [5] 万金来,杜跃,刘爱国,等.定位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7,28(8):1022-102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