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模型的形态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0-08-02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应凤博 薛景凤 高燕军 米艳娟 赵晓丽 陈志宏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有机微血栓所导致的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评价其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 将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置)、模型组(于左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注入有机微血栓0.5 ml,造成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于左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向颈内动脉内注入生理盐水0.5 ml)。应用光镜观察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造模后脑内存在广泛而多发的梗死灶,以海马区梗死发生率为最高。结论 建立的模型与临床上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病人相似,是进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关键词】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学
自1979年Pulsinelli采用大鼠四血管阻断法(4VO)〔1〕进行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以来,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有数种,但是关于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的研究不多,且所制作的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都是模拟人类MID的某一个侧面来完成的,与接近人类实际情况的MID还有一定偏离,尚需不断完善。本研究参照Kaneko〔2~4〕等方法加以改进,利用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创造一种有机微血栓,进而建立一种有机微血栓所导致的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Wistar成年大鼠60只,10月龄,体重250~350 g,雌雄不拘,由首都医科大学动物科学部提供。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均经Morris水迷宫实验初筛,2 min内游上安全平台者为合格,否则剔除。
1.2 药物、试剂与仪器 凝血酶(规格500 U,由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理盐水,水合氯醛,多聚甲醛,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蛋白甘油,焦油紫,苏木精,伊红,酒精,二甲苯,4%红四氮唑等。Morris水迷宫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生产,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型号JY922D,由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手术显微镜,微型动脉夹,离心机,电子天平,振荡切片机(型号LEICA VT 1000 S),Olympus光学显微镜,测微尺,恒温箱等。
1.3 方法
1.3.1 有机微血栓的制备 取正常人血浆(含血小板)1 ml迅速加入凝血酶500 U,凝固后反复漂洗,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将其打碎,使栓子直径多在20~40 μm,再用生理盐水将其配成10 mg/ml的栓子混悬液。
1.3.2 模型制备 用10%水合氯醛(35 mg/100 g)腹腔内注射麻醉。选择大鼠左侧为实验侧,于左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左侧颈总动脉的分叉处后,注入栓子混悬液0.5 ml,推注同时开放夹闭的颈总动脉,使栓子通过颈内动脉进入颅内至大脑各动脉,造成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方法同模型组,向颈内动脉注入生理盐水0.5 ml。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造模术后第8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观察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确定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
1.3.3 形态学观察 组织切片的制备:取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用以形态学方法观察。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在10%的水合氯醛(35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下,打开胸腔,升主动脉插管,先用温生理盐水100 ml快速冲洗血管,继之用4%多聚甲醛0.1 mmol/L磷酸缓冲液(pH7.2~7.4)进行灌流固定,持续2 h后,开颅取脑,将脑组织浸入4%多聚甲醛0.1 mmol/L磷酸缓冲液(pH7.2~7.4)内固定保存。取视交叉至脚间窝之间的一段脑组织(海马所在部位),应用LEICA VT 1000S型振荡切片机作连续冠状切片(片厚30 μm),分别裱片于涂有蛋白甘油的载物片上,放入恒温箱烘干,将这些连续冠状切片按编号的单、双数分成两套,然后分别进行尼氏(Nissl)染色和HE染色,分色,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2 结果
2.1 HE染色 模型组梗死率达100%。模型组实验侧脑组织多部位均可见点片状局部缺血性改变,神经细胞胞体不同程度缩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可见失去正常结构的红色神经元和格子细胞(图1)。梗死灶中可见巨噬细胞、细胞脱失,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正常侧无上述病理改变。
2.2 Nissl染色 低倍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正常侧海马各层细胞排列紧密,层次分明,细胞核及尼氏体均无任何改变;模型组实验侧海马CA1、CA2、CA3、垂直部、齿状回梗死区可见细胞排列稀疏,有明显的细胞脱失,大量的胶质细胞增生(图2)。高倍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正常侧各层细胞核膜完整,尼氏体清晰可见,细胞排列紧密;模型组海马CA1、CA2、CA3、垂直部、齿状回梗死区形态正常的细胞数明显减少,许多细胞结构不完整,大量的胶质细胞增生。在梗死灶附近可见周围细胞有明显改变,胞浆内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核溶解(图3)。
图1 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形态学变化(HE染色,×200)(略)
图2 模型组大鼠实验侧海马CA1和CA2形态改变(Nissl染色,×40) (略)
图3 模型组大鼠实验侧海马CA2形态改变(Nissl染色,×200)(略)
3 讨论
以往报道的血栓多为人或动物全血凝固后形成的“红色血栓”,其主要成分为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含量较少,松软易碎,在体内易自溶,栓塞血管可自然再通〔5〕。本模型所用血栓克服了上述缺点,它是由含血小板的健康人血浆凝固而成的“白色血栓”,更接近于人类血栓栓子的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含少量血小板,柔软而且有韧性,不易早期自溶。
本研究形态学观察发现,大多痴呆模型大鼠可见在海马不同区域有不同程度的细胞脱失、红色神经元和格子细胞、大量的胶质细胞增生等,这些形态学变化印证了行为学的结果。少数痴呆模型大鼠在海马未发现异常,但在额叶皮质、顶叶皮质深层、背侧丘脑、尾状核、壳核、内囊、胼胝体、齿状回等部位发现栓子,且栓塞的血管不固定,在梗死附近可见周围细胞明显改变,说明痴呆与海马之外的其他脑组织结构有关,也与梗死灶的多少有关。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海马是大鼠参与空间认知加工过程的主要结构,但并非惟一的空间认知结构,同时其他一些脑结构亦对空间认知的行为产生影响,单纯毁损额顶叶、颞叶、尾壳核、隔区等都产生空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完整还有赖于皮质下各脑区大量纤维的完整。本模型缺血确切,病灶多发,不固定,大鼠没有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死亡率低,痴呆率高,存活率高,存活期长,手术操作简单,尤其是以学习记忆能力低下为主要特点,与临床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发病过程相似,适用于大批实验,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本研究观察海马的形态学变化时还发现,有的痴呆大鼠在海马的不同区同时出现细胞排列稀疏,有明显的细胞脱失,大量的胶质细胞增生。这提示栓子微小,可能同时栓塞2个或者更多个海马动脉的细小分支,也可能是栓塞的海马动脉的细小分支同时供应海马的不同区。
【参考文献】
1 贾健民,贾健平.大鼠脑反复缺血致不可逆性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7(1):6971.
2 Kaneko D,Nakamura N,Ogawa T.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ts using homologous blood emboli:Development of a new experimental model〔J〕. Stroke,1985;16:7684.
3 陈俊抛,田时雨,于微微,等.多发性脑梗死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5):3112.
4 陈衔城,秦智勇,张福林.猪脑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8;6(1):68.
5 Lyden PD,Zivin JA,Chabolla DR,et al.Quantitative effect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n spatial learning in the rats〔J〕.Exp Neurol,1992;16: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