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梅尼埃病1例
发表时间:2010-11-03 浏览次数:593次
作者:徐兆水,唐林卡,赵可,龚剑卿,容慧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1医院 耳鼻喉-头颈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2)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梅尼埃病;神经切断术
病人,女性,45岁。2004年初,自用金属针挖耳时不慎刺伤右耳,当时右耳内出血,疼痛难忍,伴有头晕,未到医院就诊。1周后出现右侧耳鸣,耳内胀闷不适,眩晕不能抬头和起床,约持续10余天到医院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右耳呈持续性蝉样鸣,时轻时重,间歇性眩晕,每次发病均为无明显诱因而突然发作,症状有右耳内胀闷、闭塞感,剧烈耳鸣,继之视物急速向右旋转,不敢睁眼,不能起床,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约持续半月至2月不等,而后经到医院用抗感染药物、高渗葡萄糖、能量合剂、维生素类、镇静药、甘露醇及中药等治疗7~10 d 渐愈。每年发作3~4次,间歇期亦时有视物晃动及行走不稳现象,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自发病以来右耳听力明显下降,体质渐差,食欲差,但无意识障碍,曾到多家医院检查,均诊断为“梅尼埃病”。于2007年11月12日入本院要求手术治疗。查体:体温:36.5 ℃,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10/60 mmHg。发育正常,较消瘦,焦虑表情,懒言,倦怠乏力,双外眼无异常,瞳孔直径约3.5 mm,两侧对称,对光反射良好,双眼球轻度水平震颤。双耳鼓膜混浊、内陷,无穿孔,右鼓膜后上方有小片状不规则灰白色瘢痕,鼓室腔无积液,咽鼓管通气良好,纯音听力检测:听力曲线左耳正常,右耳呈水平型下降,平均损失70 dB,有复听,重振无音衰,冷热试验反应低下。辅助检查:头颅及乳突CT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肝胆脾肾B超检查正常;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肝肾功均正常。诊断:梅尼埃病。于11月23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右侧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手术在内窥镜下进行,见第Ⅷ脑神经背外侧明显的蛛网膜粘连,小脑前下动脉袢扭曲,从第Ⅶ、Ⅷ脑神经间穿过,压迫第Ⅷ颅神经腹内侧,前庭神经受压明显,小心分开血管,仔细观察分辨耳蜗前庭裂,用显微神经分离器在耳蜗神经支腹内侧沿耳蜗前庭裂将前庭神经支分出,并切断之。术后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能量合剂及维生素类对症治疗,术后7 d 内仍有轻度眩晕及水平眼球震颤现象,7 d 后眩晕及眼震等症状体征消失,耳鸣减轻,纯音听力复查结果同术前,于12月7日痊愈出院。
讨论
梅尼埃病的手术治疗,在国外开展很早,手术方法也不断创新,据统计1951—1975年国际上报告各种手术治疗的论文257篇[1]。国内同时用手术治疗本病者很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逐渐采用[1]。而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本病者至今仍较少报道。本例病人眩晕病史3年8个月,症状发作频繁,且每次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期也有前庭功能症状,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同时右耳听力损失情况严重,语言辨别率已低于50%以下,可谓“顽固性眩晕”,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属手术适应证,且手术后效果良好。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乙状窦后入路在内听道处存在清晰可辨的耳蜗前庭裂[2],手术在内窥镜下操作,可清楚分辨面听神经、中间神经及前庭神经支与耳蜗神经支之间的界限,以及有关神经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使手术操作准确无误,既能彻底清除面听神经周围有关病灶,选择性地全部切断前庭神经,提高眩晕控制率,同时又能完好地保留耳蜗神经支及伴行血管不致损伤,使原有的听力得到保存,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卜国铉,樊忠.耳鼻咽喉神经外科[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4-235.
[2] 懂云鹏,徐进.前庭神经切断术及其术式选择[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