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22  浏览次数:604次

  作者:韦孟灵,李玲波,陈子松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广西柳州545005

  【关键词】 脑脊液鼻漏;鼻内镜;外科手术,微创性

  随着鼻内镜微创手术的开展及手术的延展,我科自2002年以来应用鼻内镜技术行脑脊液鼻漏修补,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以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脊液鼻漏病人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2~64岁,病史3个月~18年。主诉均为鼻腔流清水样液,量多少不等。有明确颅脑外伤史1例,另外6例为无明确外伤史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4例有反复化脓性脑膜炎史,其中2例曾在外院按变应性鼻炎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根据术前CT、MRI检查,在鼻内镜下寻找瘘口,若寻找漏口较困难,按Messerklinser手术进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额筛隐窝,暴露筛顶、蝶窦等,然后寻找准确的瘘孔位置。发现漏口后,清除该部位的粘膜和肉芽组织,充分暴露漏口。如漏口为裂隙状,扩清瘘口处骨孔,并刮除瘘口周围的粘骨膜制造新创面,采用患者自体阔筋膜或颞筋膜、捣碎的股外侧肌肌肉或颞肌肌肉,修补瘘口。再覆盖明胶海绵,用碘仿纱条填塞固定。

  1.2.2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取半卧位至少5天以上,避免用力咳嗽,擤鼻,打喷嚏,防止便秘和增加腹压,酌情使用缓泻剂,保持鼻腔清洁,全身应用头孢曲松钠等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7天,限制饮水量,低盐饮食,使用甘露醇降颅压,连续7天,术后7~10天抽出碘仿纱条,定期随访。

  2 结果

  本组中,6例1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经第2次手术修补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

  3 讨论

  传统的脑脊液鼻漏修补由神经外科开颅采用颅内修补法完成,随着学科发展,耳鼻咽喉科应用鼻内镜技术,采用颅外法修补。文献报道[1]可知,颅内修补法损伤大,并发症多,且成功率低,颅外法修补成功率高,特别是应用鼻内镜技术以来,修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具有以下优越性:路径简单、安全,术野清晰、操作方便,符合现代微创外科、高效的理论。

  3.1 诊断

  术前根据病史、内镜、影像学、鼻流出液葡萄糖定量测定诊断是否为脑脊液鼻漏,收集鼻腔分泌物测定糖定量及蛋白定量,若糖定量>2mmol/L,蛋白定量>45mmol/L,则可确定为脑脊液。鼻内镜检查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尤其发现可疑位置后,对双侧颈静脉加压以增加颅内压,可提高瘘口检出率。

  3.2 漏口的定位

  漏口多在下方鼻窦产生炎症反应,形成肉芽、瘢痕,或粘膜局部增厚,在CT、MRI表现为在鼻窦内有局部软组织密度影,单纯CT片见颅底的细小骨质小口,并不能肯定为漏口,因颅底本身可凹凸不平,且有嗅神经通路等自然裂隙存在。鼻内镜检查着重在上述可疑位置,观察视野有无肉芽组织的存在,有无液体反光点的搏动性跳动[2],还可采取按压颈内静脉以增大颅内压使脑脊液再现。

  3.3 修复瘘口

  切除筛泡开放筛窦,暴露筛顶、蝶窦,以能暴露瘘孔为宜,不宜过度开放筛窦,否则,瘘孔周围过于宽大,不利于移植物粘附;细小的漏口,如裂隙状漏口,不利于放置移植物,可用刮匙或电钻将漏口周边稍加扩大,清除瘘口处肉芽,并刮除瘘口周围的粘骨膜制造新创面,一般围绕瘘口约0.5cm 周径。根据瘘口的大小、部位采用患者自体阔筋膜、捣碎的肌肉修补瘘口。再覆盖明胶海绵,修补材料必须与漏口紧密相贴,并用生物蛋白胶粘附以防其移位。

  3.4 并发症的预防

  鼻内镜颅底手术常涉及颅内重要结构,尤其是漏口位于蝶窦时,与之相邻的颈内动脉、海绵窦,一旦发生损伤,处理相当困难和紧急,有发生重大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的可能[3]。因此,手术医生应有熟练的鼻窦解剖知识及熟练的鼻内镜手术技巧。

  【参考文献】

  张云高,王荣光,武文明,等.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手术入路及修补材料选择[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8):342-343.

  李华斌,许庚,李源,等.外伤性额窦脑脊液鼻漏的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49-450.

  许庚,李源,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颅底手术的探讨[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8,5(4):205-20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