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在颈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5-26 浏览次数:947次
作者:姚京东,桂鉴超,宋文锴,王黎明,徐杰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 210006 【摘要】 目的 探讨PCB系统在颈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 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9 例、3个椎间隙者3 例,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术后进行了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结果 症状基本消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者8 例;症状显著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显著恢复者3 例。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率100%,钢板和螺丝钉无松动与断裂情况。结论 PCB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单、恢复效果好等优点,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关键词】 颈椎;多节段减压;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一体型融合器接骨板(Plate Cage Bene Zech,PCB)是一种颈椎前路具有钢板固定和椎间融合功能的内植物系统,与单纯的钢板内植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我院从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将PCB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2 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 例,男9 例,女性3 例;年龄41~70 岁,平均55 岁。其中二节段9 例,突出部位:C3~4 2 例,C4~5 5 例,C5~67 例,C6~7 4 例;三节段3 例,突出部位:C3~4、4~5、5~6 2 例,C4~5、5~6、6~7 1 例。临床症状均呈慢性起病,以脊髓型为主,患者四肢呈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高,Hoffmann征阳性,严重者呈不全性瘫痪及括约肌功能部分障碍,出现行走明显不稳及大小便困难。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的硬膜囊均明显受压。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体位和入路同常规颈椎前路手术。一般在局麻下进行,切除病变的颈椎间盘,直至显露后纵韧带,刮除椎间盘上下终板,必要时应用高速磨钻和刮匙去除椎体后缘骨赘。选用大小合适的PCB,同时取适量的自体髂骨松质骨,填入椎间融合器内后置入椎间隙,然后再选择适当长度的螺丝钉固定。术毕常规用C型臂X机透视确定PCB的位置,同时了解颈椎曲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是否恢复正常(见图1~5)。
2.2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用颈围固定4~6周,卧床2周后可下床活动(以往单节段术后即可下床)。记录术后有关并发症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的位置以及了解椎间隙融合情况。
图1 - 图6 略
3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椎间隙高度恢复,生理曲度改善。术后按期出院,门诊定期复查并拍X线片。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在5~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随访中发现1 例在术后出现右侧三角肌瘫痪、右上肢不能外展与上举,经对症治疗10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所有患者均末出现螺钉、器械脱出及断裂,植骨塌陷、挤出、嵌入椎管等并发症。经统计显示:症状基本消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者8 例;症状显著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显著恢复者3 例;症状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 例。
4 讨 论
4.1 PCB的特点 该器械由于是上、下单翼设计,并将椎间融合器和钢板连为一体,椎间融合器的解剖形状基本接近正常的椎间盘,椎间隙植骨后骨接触面积较大,能迅速恢复椎体原有序列并达到融合。由于设计的特点,纵向压力主要在椎间融合器上而不在螺钉,可有效避免螺钉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据国外用新鲜尸体行生物力学研究显示[1]:颈椎在过屈和过伸位运动时,PCB移位值为(0.40±0.20) mm和(0.18±0.05) mm,说明PCB置入后稳定性较好。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2 PCB的适应证 过去认为PCB比较适合于单个的颈椎间盘突出和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例,对于多个颈椎间盘突出安放多个PCB不如安放1块钢板合适[2]。因为PCB系统的手术要求保留椎体的上下皮质骨,因此在去除椎体后缘的骨赘时会受到操作空间的限制而产生一定的困难,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去除局限的椎体后缘骨赘已不是困难的事,多间隙同时使用PCB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它的优越性也将被逐渐认识。笔者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如无明显骨质增生时PCB应作为首选。多个间隙突出比单个间隙更值得探索,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有专题报道。但是,其他原因如后纵韧带钙化或黄韧带增厚等引起的颈椎管狭窄均不适合选择PCB,严格选择适应证是提高术后疗效的重要保证。
4.3 PCB的并发症 通常前路的颈椎钢板内固定物容易出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3],植骨可能因塌陷、挤出、嵌入椎管和吸收等并发症而失败[4],固定节段越多、范围越大而产生并发症的概率也越高。PCB系统的操作比较容易、简单,因为植入深度已得到控制,而无过深可能造成脊髓损伤的顾虑,也不必担心植骨块的移位脱出;由于植骨接触面较大,椎体间融合较快,远期假关节形成的机会也较少[5]。因此,PCB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多节段固定更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Paramore CG,Dickman CA,Sonntag VK.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followup review of Caspar plates in 49 patients[J].J Neurosurg,1996,84(6):957961.〖1〗 [2] 曾秋涛,黄明光,黄必留,等.前路带锁钢板治疗严重颈椎损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3):163164.〖1〗 [3] Lowery GL,McDonough RF.The significance of hardware failure in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fixation.Patients with Zto Fyear followup[J].Spine,1998,23(2):181186.〖1〗 [4] Gore DR,Sepic SB.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or protruded discs:A review of one hundred fortysix patients[J].Spine,1984,9(7):667671.〖1〗 [5] Samandouras G,Shafafy M,Hamlyn PJ.A new anterior cervical instrumentation system combining an intradiscal cage with an integrated plate:an early technical report[J].Spine,2001,26(10):118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