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水肿及咬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8-04 浏览次数:1165次
在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占所有卒中的80%左右[1]。丁苯酞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一类新药,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有多方面的机制。但丁苯酞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形成方面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利用磁共振成像、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等方法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局灶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并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m blot检测咬合蛋白表达量来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皮层咬合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索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分组清洁SD雄性大鼠180只,体重280~300g之间,由河北联合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按照随机性原则分为对照组⒛只,模型组⒛只和丁苯酞组80只。
1.2模型制各10%水合氯醛3~5ml/100g腹腔麻醉后,模型组与丁苯酞组大鼠尾静脉注入光敏剂红四氮唑即玫瑰红B15mg/100g体重,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头部,常规消毒后,沿正中线切开头皮,暴露右侧颅骨,于前囟右3mm后2mm处,磨钻磨除直径约6mm外层颅骨,绿色冷光源照射30min,缝合皮肤。取实验动物麻醉清醒后行为学评分I~3分者纳入标准。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脑水肿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明显加重脑梗死的症状。减轻脑水肿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丁苯酞软胶囊的主要成分丁基苯酞是有芹菜籽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动物实验提示,丁苯酞可以增加缺血区的脑组织的血流量,重建缺血区微循环,缩小脑梗死的面积[2];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3],保护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4]。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包括缺血缺氧、炎性损伤、血脑屏障的破坏、自由基的损伤等。目前对脑损害后脑水肿的治疗主要有限制人水量、脱水、应用激素、抗自由基、应用钙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应用镁离子和脑细胞代谢功能活化剂[5]。而丁苯酞可通过过改善梗死区脑组织的微循环而减轻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水肿。丁苯酞还可明显减少梗死区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及TN⒎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6],进而减轻炎性损伤引起的脑水肿。丁苯酞还可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形成,增加自由基的清除[7],从而减轻因自由基损伤引起的脑水肿。咬合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咬合蛋白表达减少,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紧密连接是大分子物质通过内皮最主要的障碍[:],紧密连接的破坏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脑水肿形成。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记检测咬合蛋白含量显示,急性脑梗死后梗死灶周围脑组织咬合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丁苯酞软胶囊可减少咬合蛋白的破坏。提示急性脑梗死后可能通过减少咬合蛋白的表达,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水肿加重,丁苯酞软胶囊可减轻咬合蛋白的破坏,从而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减轻脑水肿的形成。
[参考文献]
[1]Liu M,Wu B,Wang WZ.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Lancet Neurology,2007.456.
[2]鄢学芬,詹瑾,黄叶宁.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1498.
[3]董高翔,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线粒体ATPase,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93.
[4]阎超华,张均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氯化钾及n-甲基-d-门冬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1997.340.
[5]张天锡.脑损害脑水肿防治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49.
[6]Xu HL,Feng YP.Inhibitory effects of chiral 3-n-butylphthalide on inflammation following focal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rats[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0.433.
[7]郑献召,张三军,石莉.丁苯酞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59.
[8]廖华宁,汪宁,王艳.紧密连接蛋白与血脑屏障[J].安徽医药,20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