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5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595次
作者:陈海明作者单位:317200 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脑外科 【关键词】 高血压性 脑出血 手术治疗 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5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施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36~79岁(平均54.2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另7例脑出血后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发病前有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48例。临床分级:I级4例,II级14例,III级31例,IV级7例。出血部位:56例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显示血肿位于壳核部29例,尾状核部9例,丘脑8例,小脑半球4例,皮层下6例;其中破入脑室12例。出血量:<50ml 41例,50~80ml 10例,>80ml 5例。 1.2 治疗方法 56例脑出血至手术时间,4~6h 36例,6~72h 17例,72h后3例。其中直切口(≤5.0cm)、小骨窗(≤3.0cm)手术治疗,其中开颅12例,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32例,后颅窝开颅4例,侧脑室外引流术7例。侧脑室外引流术者均经引流管注射尿激酶5000U,2次/d,连续4d。 2 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ADL分级法:I级9例,II级22例,III级11例,IV级6例,V级2例,死亡6例。其中,72h内再出血3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合并肺部感染25例,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采取内科疗法,但由于效果不满意,20世纪初开始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探索。由于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在病例的选择上往往缺乏可比性,所以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对比、死亡率、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及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争议。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已得到肯定。
3.1 手术指征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能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或防止脑疝的发生和发展,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在这一点上已达成共识。出血量在30ml以上(后颅窝血肿量在10ml以上)、临床分级II-IV级的病人多积极主张手术治疗,但对于病情进展迅猛、早期发生脑疝且时间较长,或高龄病人,预后估计差者,则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出血原因不明,不能排除脑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患者考虑手术时更应谨慎。
3.2 手术时机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应尽量在6~7h内进行[1~3]。这段时间内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已形成,大多数病人在出血2h后不再继续出血,而且脑血肿尚不明显,有利于手术操作的进行。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受压移位,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代谢障碍,血肿周围脑组织由近及远出现变性、水肿、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在6~7h后逐渐明显,并发展为不可逆性脑损害。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止或减缓这些病理变化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继发性脑损害,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预后[4]。但延期手术(病后24h后)术后再出血较早期手术为少,这可能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在6h内有的出血尚未完全停止有关。本组4~6h内手术36例,按ADL分级法,恢复均良好。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快速钻颅血肿碎吸术由于清除血肿不彻底和不能术中止血,而且徒手穿刺有一定盲目性,近年来已很少采用。对于原发性脑室出血或血肿破入脑室者,造成脑室系统循环受阻,可行脑室穿刺体外引流,引流出脑室内血肿的液化部分,能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病情。为了有利于血肿的引流可经引流管注射尿激酶。对于术前意识状态II级或III级、出血量30ml以上、中线结构及脑室受压偏移较轻、病后6~7h内病情进展缓慢相对稳定的病人,可行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病人渡过血肿占位及继发性脑损害引起的颅内高压危险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出血量大、中线结构及脑室受压移位严重,术前意识障碍在III级以上,或发生脑疝经脱水降颅压处理病情一度好转者,应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在血肿清除的同时能更大限度降低颅内压,减少继发性脑损害[5]。在手术过程中不要以血肿清除的彻底性为目的,清除血肿后能达到充分减压效果就可,尽可能避免手术损伤。近年来,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术式和发展方向。总之,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血肿量、出血部位、总体病情、全身情况以及设备条件而决定。
3.4 术后管理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往往年龄偏大、手术耐受能力差,常合并多脏器损害,控制血压、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在术后管理中非常重要,包括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另外,还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也是手术成败的主要因素,关键是要很好的控制血压,尤其是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时,再次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2]。但也必须注意血压不能过低,根据基础血压水平控制在上升血压的30%左右比较理想,因为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灌注压下降呈线性减少,易导致脑缺血或脑梗死的发生[6]。因此,提高救治水平和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预后,关键是有效控制血压,并积极防治多种并发症。 总之,目前关于外科手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作者认为,在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时必须正确估计病情,综合判断,选择适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延庆,颜世清,伦学庆,等.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7,14(4):237~239.
2 杨晓明,冀兵,蔡颖琦,等. 超早期微创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4:312~314.
3 陈阳,焦德让.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566~568.
4 王忠诚编. 脑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疗.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1~70.
5 吴承远编. 临床神经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5~539.
6 史玉泉编. 实用神经病学.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