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14例报告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619次

 作者:崔时栋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人民医院   随着CT及MR的广泛临床应用,脑外伤后颅内出现的除出血性病灶以外,还有一部分为梗死灶,尤其多为腔隙性梗死,更有甚者出血灶与梗死灶并存。现将我们收治的14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男l0例,女4例。年龄7~59岁,平均30.5岁。其中儿童3例,50岁以上3例。其外伤情况均为头部,其中碰撞伤8例,被器械击伤3例,头部着地摔伤3例。有6例合并其他软组织挫伤。14例均无骨折发生。伤后一过性意识丧失4例,出现颅内压增高征3例,8例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其中4例为-过性偏瘫,分别在15分钟、30分钟、2小时及5小时后自行恢复,其中一侧偏瘫当时肌力0级2例,I~Ⅱ级肌力3例,I~N级肌力3例,14例中均无明显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CT及MR检查结果:14例均行CT检查(多在72小时内进行),其中5例在发病48小时内CT扫描未见异常,后经MR检查显示梗死灶,14例梗死中有2例为两侧病灶,余均为单侧病灶,其病灶为0.5~2.0cm,有2例超过2.0cm。其中右基底节区6例,左基底节区4例,左丘脑2例,右顶叶及右额叶各1例。其中3例合并硬膜下积液。梗死灶周围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中线无移位,脑室系统形态正常。治疗与预后:14例分别采用口服脑复新、尼莫地平、舒脑宁,肌注脑通,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脉络宁等,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甘露醇等。除3例尚有一侧肢体肌力III~Ⅳ度外,余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由于CT及MR的应用,外伤后脑梗死已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其发生的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动脉内膜撕裂形成栓子  在外力作用下,颅内动脉血管壁可直接受损伤,或牵拉过度出现内膜撕裂脱落,形成血栓和栓子,导致脑梗死[1]。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外伤性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壁直接损伤的结果,或颈部突然过伸血管牵拉或第3颈椎或环椎侧突过牵拉的结果。血管壁受损后,栓子均可流入脑内引起梗死,尤其是微梗死。此种梗死多见病人有动脉硬化的情况.本组50岁以上有3例属于此种情况。  2.2  脑血管内膜与中层因外伤产生撕离、出血,并在血流撞击作用下导致内膜与中层分离,形成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血管进行性狭窄,导致脑梗死[1-3]。

  2.3  脑血管痉挛  已有报道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约为l0%[4],颅脑外伤后致血管损伤,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功能障碍,顺应性降低,以致发生血流障碍,最终形成脑梗死。分析脑外伤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可能是由于外伤后造成的脑血管痉挛或小血管内膜水肿闭塞所致,尤其是基底节供血区的穿支小动脉闭塞。本组有3例为儿童发病,可能与儿童该区的血管容易受损有关。

  2.4  有报道脑外伤后血液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血小板粘附性及聚集性增强,群集红细胞粘度增高,使血粘滞度增高,血流减慢,最终导致脑梗死[5]。本组14例未行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检查,故不能论及。总之,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是在各种病理基础上产生的。由于上述数种原因的不同,以致病人颅内血管梗死的部位与影响的区域也就不同。本组14例的临床及CT或MR诊断告诉我们,只要对脑外伤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有所认识,对其诊断并不困难。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病情大部分稳定,肢体瘫痪恢复相对较快。其治疗主要是预防和控制脑水肿,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必要时给予血管扩张剂,以及其他康复治疗,预后大多较好。

【参考文献】    [1] 朱德辉.外伤性颅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闭塞[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84,4:185

  [2] 索耀华.外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7,4:107

  [3] 黄勤.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精神病科杂志,1992,8(6):359

[4] 任智节,译.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能避免继发性脑梗塞吗[J]?国外医学神经精神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89,3:163

  [5] Hijdra A The traumatic infarction in the region Of basal Ganglion[J].Neurology,1986,36:3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