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和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607次

 作者:俞松山 王传捷作者单位:317100 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究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起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明确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德国德利曼公司试剂测定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DD水平,用统计学分析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并与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RP和DD水平也依据病情的轻、中、重程度而表现出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CRP和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的正确测定是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D- dimeride and the onset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t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 Methods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D- dimeride in 7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lbral infarction with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athogenetic conditio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data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D- dimerid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1);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D- dimeride varied significatly as the pathogenetic conditon varied from being light、medium to severe(P<0.01) . Conclusions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D- dimerid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nset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refore are helpful in evaluating the pathogenetic condition and the progno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reactive protein  D- dimeride    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与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而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体内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之一[1];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之一[2],临床上常用于评价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感炎症的轻重程度[3]。虽然先进的影像技术能有效确诊急性脑梗死。但疾病早期的发现、病情发展趋势的预测及治疗预后情况的分析仍受限于缺乏有效的生化标志物,严重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和患者的及时治疗。作者通过对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DD和CRP水平变化的观测,探讨两者与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至2006年3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男45例,女3例(男女比1.36∶1);年龄48~76岁,平均61.3岁。发病时间均在36h之内。所有患者经头部CT或MRI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同时对梗死部位进行进一步测量,据其梗死面积分轻度型(直径<15mm)40例,中度型(直径15~30mm)29例,重度型(直径>30mm)9例。均排除:(1)严重感染或肝、肾、心、肺等疾病;(2)高血压、糖尿病;(3)血液系统疾病及周围血管血栓所致疾病;(4)有大手术史及发病近期口服抗凝药物。本院门诊健康体检45例为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等指标与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4ml,正常对照组仅需测定一次。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次日、7、14、21d(住院时间不足21d者该天可不抽取)共4次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抽取血液均注入枸椽酸钠抗凝硅化玻璃试管内离心10min(1000 r/min),取其清液,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测。CRP的水平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DD的水平检测采用挪威生产的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用NycoCard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进行;所用试剂均为德国德利曼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采用SPSS 11.0 软件,结果用均数(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CRP水平比较见表1。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CRP水平比较见表2。由于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轻、中、重程度不同,也反映出DD水平的不同,各治疗阶段中以轻型患者最低,见表3。

  表1  两组不同时间CRP水平比较(略)

  表2  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CRP水平比较(略)

  表3  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DD水平比较 略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由脑动脉血栓或栓子阻塞、炎症所致。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诱导产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而引起炎症反应,造成CRP升高;炎症反应引起动脉内膜增厚或破损,使血液与受损的血管壁相互作用,形成血栓,从而激活继发纤溶系统,致DD水平升高;且有学者[2]表明:CRP升高越明显的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性、血小板聚集功能等也越强。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CRP和DD水平都呈显著升高现象;在轻、中、重型患者中,也出现CRP和DD水平升高不同的结果,以中、重型脑梗死升高明显。      CRP在健康人体血清中的正常含量极微,但在严重感染、血管病变等情况下可于发病后4~8h内升高到100~1000倍,Ridker等[3]以此作为反映全身性炎症的标志物,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浆CRP浓度明显高于无血管疾病者,从而认为其浓度可预测脑梗死发生与否。动物试验[4]显示CRP在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浓度可指导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于早期的诊断。本组78例患者于治疗14d后CRP浓度有所回落,说明炎症有所缓解,从而能有效预测脑梗死的病情发展,特别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指导治疗作用。      从分子学角度来讲,DD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仍保留联结键,所以具有稳定的特点,它的生成或升高能反映体内血栓的形成及继发纤溶系统的亢进,Lowe[5]曾指出DD是观察纤溶效果最有价值的指标。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面临着如下问题:确认新发生梗死较难,因为很多新发生脑梗死患者的CT一般要在24h(甚至48h)之后才出现病理改变。因此,早期不能及时确诊对一些早期症状不严重的脑梗死而延误治疗时机。本结果显示DD水平在早期脑梗死时的显著性和特异性变化,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及时、有效的确诊方法。由于在入院初的治疗中发现DD水平不断升高,足以说明用药后血栓的溶解;治疗2~3周后,DD水平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血栓溶解情况良好且已处于恢复期。所以对入院患者,做好DD水平的监测工作能对病情发展和推测其预后有一定价值,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总之, CRP和DD水平可以了解血栓的形成及降解情况和有助预后。在急性脑梗死的诊疗中作为一种反应标志物,亦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手段,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Muri KW,Weri CJ,Alwann W,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out 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Strok,1999,30:981.

  2 华洁,牛国忠,李保华.急性脑血管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483~484.

  3 Ridker PM,Cushman M,Stampfer MJ,et al.Inflammation,aspirin,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inapparently healthy men.N Engl J Med,1997,336(14):973~979.

  4 林春,郑淑秋,钟觉民,等.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其与C反应蛋白变化的关系.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9,33(3):251~255.

  5 Lowe GD.How to search for the role and prevalence of defective fibrinolytic states as trigge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haemostasis epidemiologists view.Ital Heart J,2001,9:6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