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14 浏览次数:736次
作者:顾志强,李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摘要】目的 探讨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磁共振资料。结果 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在磁共振上直接征象为与病灶同侧沿锥体束走行路径条状等T1或长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常呈高信号,间接征象为与脑损害同侧的脑干萎缩。结论 磁共振可明确显示脑损害后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不同于腔隙性脑梗死。
【关键词】 脑损害,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磁共振成像;脑干
1850年,Waller首先描述被切断的周围神经远端的组织学改变,称为Wallerian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1],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所引起的轴突和髓鞘顺行性变性。中枢神经系统Wallerian变性可发生于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皮质脑桥束等神经纤维束中,常见原因为脑梗死、脑出血以及肿瘤和脱髓鞘病。国外学者提出中枢神经系统WD在磁共振成像上有特异表现,国内近几年也陆续有病例报道,我科200609~200909在脑部MR检查中诊断155例WD,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91例,女64例,年龄23~87岁,平均63.5岁。脑损害发生时间距扫描时间1周~8年,其中5周之内26例。78例为脑梗死,32例为脑出血,18例为肿瘤,22例为手术后软化灶,4例为额叶白质脱髓鞘,1例炎症。
1.2 MR检查方法 使用G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8通道头部表面线圈,常规行自旋回波横断位T1WI(TR/TE:1999/25ms)、T2WI(TR/TE:4260/105ms) 和 T2Flair序列(TR/TE:8402/126ms),层厚6mm,层间距1mm,视野(FOV)320×256,层数l8层;其中45例加扫横轴位DWI(B值1000)。
1.3 结果 155例患者中全脑损害1例,单侧大脑半球多发损害36例,单纯额叶损害58例(皮层损害22例,白质区损害36例),基底节区损害60例,均可见与原发脑损害病灶关系密切,沿患侧锥体束走行的条状异常信号,该异常信号经放射冠、穿过内囊膝部及(或)后肢的前半部、大脑脚外侧及脑桥基底部达延髓锥体,且连续多个层面(3个层面以上)可观察到;66例条状异常信号为等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89例条状异常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有92例观察到病侧脑干萎缩,以中脑患侧大脑脚萎缩较显著。
2 讨论
2.1 锥体束与WD 锥体束由有髓、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起源于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初级感觉区(13区)和运动前区(6区)。锥体束向下进入内囊后肢,途经大脑脚、脑桥、延髓,在延髓腹侧形成锥体,并大部分交叉到对侧。Kuhn等[2]将WD分为4期:I期是在疾病发生后4周内,仅有轴突微结构的改变和轻微的髓鞘生化改变;II期是在4周后,主要病理改变是髓鞘蛋白变性,此期组织疏水;III期是在lO周以后,髓鞘脂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组织亲水;IV期为发病几年后的改变,病理改变与III期相同。WD于原发性脑损伤发生后3~4周即可由MRI检出,表现为受累神经纤维束走行区T2加权像(T2WI)出现低信号,此种信号改变是由神经髓鞘蛋白降解所致;12~14周后受累区T2WI呈高信号改变,代表髓鞘脂肪破坏、胶质细胞增生及水分增加;数年后患侧脑干萎缩,表现为脑干非对称性体积减小[3]。锥体束WD的特征性的MR表现是显示与原发病灶(梗死或出血等)相连的条状异常信号。此异常信号必须经由放射冠、穿过内囊膝部或内囊后肢的前半部、大脑脚和桥脑基底部,条状异常信号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不连续,但一定与锥体束走行一致。
2.2 锥体束WD的MR鉴别诊断 脑缺血缺氧性改变的信号与Wallerian变性信号相似,均可表现长T1长T2信号。在本组病例中,98例患者观察到WD周围伴有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病变局限,边界清楚,上下范围不超过连续3个层面,多个梗死灶之间不呈连续走行,范围大多集中在同一血管分布区域。WD在MR检查单一层面上与腔隙性脑梗死不易区分,但在连续多个层面上观察具有明显特征性,经脑干冠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锥体束的形态、信号改变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更易鉴别诊断。引起Wallerian变性的原发病变多位于大脑中动脉走行区,锥体束走行区中内囊膝部及后支前部是由大脑前动脉分支供血,而延髓及脑桥动脉则是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即原发脑损伤部位与锥体束并不在同一血管分布区域,不能用缺血来解释[4]。临床实践中遇到脑损害病变伴有患侧基底节区、脑干多发点片状稍长或长T1长T2信号,不能简单诊断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应根据原发病灶的发生部位与首次发病时间,认真分析并正确识别锥体束Wallerian变性,若不结合病史及原始影像学检查,易将锥体束WD的MR表现误判为腔隙性脑梗塞。
2.3 脑干锥体束WD与后循环供血不足病变的临床表现差异 锥体束损伤临床表现单一,本组病例中有119例完成临床随访,均可检出锥体束征阳性,对侧肢体肌力不同程度受损。慢性后循环供血不足临床症状常有[5]:头晕、头昏,重时可为轻度眩晕;或为头痛、耳鸣、视物模糊或发花,肢体乏力,行走不稳感、倾斜感、摇摆感、站立不稳感或头重脚轻感。颜面或口周等感觉异常(三叉神经感觉核缺血)等。上述症状常呈波动性,时轻时重;体位变动时或行走时间较长时晕多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脑干急性损伤临床表现按损伤部位常有明确的体征,如构音障碍,意识障碍等。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脑干区的MR异常信号,应详细询问病史,不能只注意到原发病变而将继发改变忽略,或将继发神经变性诊断为原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
综上,脑损害后继发的锥体束WD在磁共振上有明确征象,有区别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MR可以为临床在活体上诊断WD提供可靠的依据;认识并掌握锥体束WD的MR表现规律,对于反复脑梗死的患者鉴别WD和新发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尤其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海,贾建平,王默力. 脑梗死后锥体束影像学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4(6):280.
[2] Kuhn MJ,Mikulis DJ,Nyoub DM.Wallerian degenera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evaluation with sequential MR imaging[J].Radiology,1989,172(1):179182.
[3]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等.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6):159.
[4] 杨莹,杨军. 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表现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08,20(8):597.
[5] 李建章. 慢性脑供血不足新思维(2)[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