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血凝酶致末梢神经炎1例
发表时间:2012-04-20 浏览次数:626次
作者:宗国军,李 波 作者单位:850000 西藏拉萨,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注射用血凝酶 末梢神经炎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3岁,因头部外伤伴头痛1+h,于2010年12月3日入住本院神经外科。既往无糖尿病等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2℃,呼吸20次/min,心率100次/min,血压110/70mmHg。意识清楚,右侧头颞顶部可触及一大小约3cm×3cm头皮挫伤,周边隆起较硬,张力高,触痛明显,中心稍软。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光反射灵敏;双外耳道及鼻腔未见明显液体流出。四肢痛、温、触觉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GCS记分:总计15分。急诊颅脑CT示:(1)右侧颞叶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脑挫伤;(2)右侧颞部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入科查随机血糖:8.9mmol/L,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78%,其他项均正常。入科给予抗感染(青霉素)、营养神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止血(血凝酶,商品名:立止血,瑞士素高药厂,批号:927311)等对症治疗。患者在肌肉、静脉各注射血凝酶1kU后5min诉四肢末梢刺痛,发麻。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远端痛觉过敏,四肢肢端皮肤发凉、苍白、多汗,考虑为注射用血凝酶所致的速发性过敏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上述症状四肢末梢刺痛缓解,仍发麻,查体:四肢远端痛觉过敏明显,感觉障碍呈袜套式分布,腱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复查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随机血糖:9.3mmol/L,加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静脉注射1周3次,营养周围神经,止血敏、止血芳酸止血处理,第4天复查血常规及血糖均正常。14天后四肢远端痛觉过敏及麻木感消失,腱反射、肌张力及肌力正常,复查颅脑CT:右侧颞叶脑挫伤基本吸收,其他未见异常,临床治愈出院。
2 讨论
注射用血凝酶是从巴西矛头蝮蛇的蛇毒中分离提纯而成的血凝酶针剂,该药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及类凝血激酶样作用。其类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其中包括血小板因子3(PF3),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PF3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过程[1]。注射用血凝酶的止血疗效肯定,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可见个别患者有皮疹、寒战、心悸和出汗等不良反应;近来,国内已有少量报导血凝酶致过敏性休克病例[2~4],其过敏反应的机制是由于其为异种蛋白,可与体内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的分子结合,使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作用于机体发生I型变态反应[3]。而出现末梢神经炎极为罕见,目前国内无此报导,具体过敏机理不明确。本例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且属非过敏体质,肌肉及静脉使用注射用血凝酶后出现了末梢神经损伤表现,提醒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注射用血凝酶不良反应的监测,对于既往无过敏史患者也应提高警惕,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有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初始护士不要立即离开患者,应仔细观察5~10min后确保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8.
2 万正兰.注射用血凝酶致过敏性休克1例.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lance,2008,5(1):54.
3 王红梅,魏华,房晶应.止血致过敏性休克1例.山东医药,2006,46(34):65.
4 李静,刘敏.注射用血凝酶过敏反应1例的抢救.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09,4(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