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98例
发表时间:2011-08-15 浏览次数:524次
作者:马俊杰,崔中华,刘晓,许玉伟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 外一病区
【摘要】目的总结9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救治经验,探索高血压患者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0月~2009年1月收治98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98例患者,治愈75例,死亡23例。经6个月~1年随访,按ADL分级:Ⅰ级14例,Ⅱ级31例,Ⅲ级17例,Ⅳ级9例,Ⅴ级4例。结论 合理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适时行骨瓣开颅彻底血肿清除,充分止血,加强术后综合治疗,防止并发症等措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高血压病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然升高时发生的脑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发现,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我科2003年10月~2009年1月采用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治疗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男74例,女2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0.1岁。全部病例均追寻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GCS 4分15例,5~8 分54例,9~12分 29例。脑疝60例,单侧瞳孔散大46例,双侧瞳孔散大固定5例,双侧瞳孔缩小9例。血压150~240/95~122 mm Hg。并发糖尿病23例,心脏病11例,应激性溃疡7例。
1.2 影像学表现 血肿量测定选择出血CT或MRI扫描图像血肿最大层面的测量,血肿量=0.5×L(长轴)×S(短轴)×Slice(层数)cm3。其中30~60 ml为24例;61~90 ml为31例;91~120 ml为32例;121 ml以上为9例。血肿量最大为180 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69例,破入脑室17例;丘脑出血10例,破入脑室8例;脑叶出血17例;小脑半球出血(10 ml以上)2例。中线结构移位>1 cm 76例,≥1.5 cm 20例。
1.3 手术方法 超早期手术(发病后6 h)25例,早期手术(发病后7~48 h)67例,延期手术(48 h后)6例。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基底节区出血多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大问号”切口或颞部入路“马蹄形”切口,皮层下血肿据出血部位而定,小脑半球血肿采用枕部旁正中切口,骨窗大小6 cm~10 cm×8 cm~12 cm。如血肿位于颞鳞部,可适当向下扩大至中颅底。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治愈75例,死亡23例。按ADL分级,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日常生产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Ⅲ级:不能进行生产,可进行少量家庭生活,经常卧床;Ⅳ级:卧床不起,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经6个月~1年随访:ADLⅠ级14例,Ⅱ级31例,Ⅲ级17例,Ⅳ级9例,Ⅴ级4例。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内科保守治疗。(2)大骨瓣开颅兼去骨瓣减压术。(3)锥颅碎吸置管引流术。(4)立体定向抽吸血肿置管引流术。(5)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内科保守治疗仅适用血肿量30 ml以下,意识清楚的患者;对于幕上出血的患者,早期我们采用锥颅碎吸置管引流术,病死率在60%以上,疗效欠佳。该术式虽然操作简单、方便,但技术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盲目性,清除血肿不彻底,止血不可靠,无法减压。本组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病死率仅为23.46%,明显提高了生存率。由于该术式能彻底清除血肿并在直视下止血,同时可去骨瓣减压,使患者安全地渡过术后水肿期,骨窗也可随时观察颅内压力的变化,指导脱水药物的用量,及时发现二次出血再次手术。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1]。传统的观念认为,先行保守治疗,纠正呼吸、循环及水电介质酸碱平衡,待全身情况稳定,脑出血症状不好转时再考虑手术治疗。有人统计脑出血的患者47.2%死于发病后24 h内,死于发病后1周之内者占72.8%~92.5%[2],所以延期手术对于挽救生命已无实际意义。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大量的研究表明[3],高血压脑出血破裂血管的出血多在2 h内停止,血肿不再增大,血肿清除越早继发损害就越小,功能恢复也会更好。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在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发生之前6 h超早期手术治疗。有文献报道认为6 h内手术止血困难,手术以6~24 h为最佳时机[4]。另有文献报告手术时间应于3~6 h为佳[5]。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有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 h内易继续出血,或由于血肿抽吸易再出血,对缺乏超早期手术经验者,手术在发病后6~7 h进行更为稳妥。Kanno经颅脑CT研究发现出血在6 h以后很少有再增大者,故而提出6~14 h内进行血肿清除较为合理。通过本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预后的分析,发现6 h内手术病死率明显低于6 h后手术病死率,所以我们认为应争取6 h内超早期手术治疗,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3.2 手术指征的选择 我科早期收治的患者,大多由内科治疗加重后转入我科。术前患者多处于脑疝及脑疝前期,手术效果不佳,本组并发脑疝的Ⅳ-Ⅴ级病死率高达60%~70%,与内科治疗无差异。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原则上内科治疗不能有效控制颅内压,脑损害加重时,应争取施行手术。目前多以血肿量、血肿部位结合临床分型和意识障碍分型作为手术指征。可参考的手术指征为:(1)昏迷GCS4~12分;(2)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3)血肿破入脑室并充满全脑室系统或致阻塞性脑积水;(4)血肿量:大脑半球超过60 ml,丘脑30 ml,小脑10 ml;(5)中线结构移位≥1.0 cm。基本指征为:(1)或(2)与(3)~(5)的任意组合。此外,对于原定不宜手术:(1)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去大脑强直者;(2)脑室内铸型积血者;(3)短期内血肿迅速增大超过100 ml者;(4)老龄患者。我们认为对于Ⅲ级病例应积极手术,对于Ⅳ级病例应争分夺秒,尽可能减少患者发生脑疝再手术的被动局面。对于Ⅰ、Ⅱ级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加重表现亦可早期手术。
3.3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要点 大骨瓣减压虽然血肿清除彻底,减压充分,但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应找到出血的动脉,并予充分电凝,尽量避免压迫止血,以免术后血压升高时原出血部位再次出血。(2)术中操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或血管。(3)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回弹,加重脑水肿,可将明胶海绵搓揉呈球状填入血肿腔,并以生理盐水冲洗,使明胶海绵膨胀起支架作用,以缓解脑组织过度回弹。(4)麻醉结束气管拔管时,尽量避免患者呛咳,以免使颅压及血压升高,引起再出血。完成手术仅仅是治疗的一个步骤,患者能否存活,生存质量如何,均与术后并发症处理密切相关。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有:(1)术后再出血: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术后除常规应用止血剂外,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特别是舒张压<90 mm Hg 是防治术后再出血的关键。(2)肺部感染:术后昏迷,短期内难以清醒及血氧饱和度低、咳嗽无力、排痰困难、舌后坠等通气障碍者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入、气道理化等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肺部感染的预防,并可行痰培养明确气道菌群情况,以便有效控制肺部感染。(3)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数小时至1周前后,术后早期应用抑酸剂,及时调整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能够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4)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的损害,术后早期应限制输液量,用药种类过多可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特别是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因此,术后应注意对肾功能的监测和尿量的观察,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同其它疾病的治疗一样,血肿清除兼去骨瓣减压术绝不是唯一的金标准,应当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和合理的适应证,同时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治疗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90.
[2] 张蕴增,黄汉辉,靳永恒,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4):287.
[3] 韦武腾.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0例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5):372373.
[4] 陈维福,程 远,马 颖.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浅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3):217~218.
[5] 勾俊龙,毛 群,邢复明,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