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弥漫性轴索损伤24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1-08-05  浏览次数:487次

  作者:高桂芬  作者单位:300457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旋转暴力,亚低温,高压氧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主要是旋转暴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2]。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DAI 24例,分析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中,男17例,女7例;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33.8岁。致伤方式:车祸伤17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均有加速性旋转暴力机制。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患者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时间均>6 h,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均≤8分,其中3~4分15例,5~6分6例,7~8分3例;(2)瞳孔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瞳孔改变20例,其中双侧瞳孔散大10例,单侧瞳孔不规则或双侧瞳孔不等大10例;(3)病理反射:出现双下肢病理征阳性16例,单侧病理征阳性5例。

  1.2 影像学检查 24例均行头颅CT检查:(1)弥漫性脑肿胀14例,为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呈境界不清的广泛低密度区,脑组织呈饱和状,脑沟、脑裂减少或消失,脑室、脑池受压减少或闭塞,且呈多脑叶同时受累。(2)脑组织多发或单发点状斑片状出血6例,分布在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及脑干等部位,以多发性为主,直径<2 cm,均不构成血肿,无占位效应。(3)四叠体池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4)颅脑CT未发现异常3例,但临床症状却很严重,后行MRI检查明确。伤后晚期影像检查可见局灶性低密度改变或脑实质萎缩。

  1.3 治疗方法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流量给氧,吸痰,并积极给予气管切开。出现呼吸功能紊乱及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2)降低颅内压: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高颅压型患者用20%甘露醇250 ml,每6~8小时1次,必要时应用白蛋白加速尿脱水治疗,并及时复查头颅CT以调整降颅压药物剂量。(3)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合并有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的患者常规应用尼莫同注射液1.2~2 mg/h维持,连用7~10 d后改尼莫同片剂30~60 mg,口服,每6~8小时1次,连续用14 d。(4)脑保护措施:①亚低温治疗:以冬眠、镇静并配合降温毯治疗,持续应用7~10 d后复温。②脑保护药物:在明确无再出血情况下尽早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脑组织液、纳洛酮等药物。(5)早期高压氧舱治疗:DAI患者遮治疗前7 d内应经常复查头颅CT,在明确无颅内再出血时,早期给予高压氧舱治疗。(6)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动态监测血电解质、血气、血糖,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肠内、静脉营养。(7)手术治疗:本组14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有10例采用双额颞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

  24例中轻残5例(20.8%),重残4例(16.7%),植物生存8例(33.3%),死亡7例(29.2%)。其中急性期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4例),后期主要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肾功能衰竭(1例)和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

  3 讨论

  DAI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但均为诊断的间接依据,确诊需组织学检查,但在临床不现实,故确定临床诊断标准尤为重要。 江基尧等[3]提出以下诊断参考依据:(1)大多数患者有车祸伤时旋转暴力致伤病史;(2)伤后即刻昏迷,躁动不安,昏迷时间长,极少数患者有中间清醒期;(3)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CT扫描可见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神经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散在的小出血灶(≤2 cm),不伴水肿,无占位效应。有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及弥漫性脑肿胀。

  Lobada[4]报道一组43例DAI患者,病死率53.5%,植物生存及重残率32.6%,恢复良好的仅14.0%。本组病死率29.2%,植物生存33.3%,重残率16.7%,具有良好预后的占20.8%,在病死率方面有明显降低。主要体会是:(1)对DAI有明确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对DAI和脑挫裂伤应加以鉴别,在CT和(或)MRI上的表现,DAI是多发散在的小出血灶,出血部位与受伤部位无关,而脑挫裂伤是片状或集中的小出血灶,出血部位与受伤部位直接相关。(2)早期给予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功能紊乱时及时呼吸支持,机械辅助通气,减少因呼吸功能衰竭的致死,并为亚低温和脑保护措施提供有力的保障。(3)脑保护措施的应用。亚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并能抑制损伤后某些损伤因子的生成和释放,防止继发脑损害,减轻DAI的程度[5]。虽然神经保护药物的疗效尚有待探讨,但仍应早期应用。因为神经营养药物能保持横断的轴索神经元存活,促进断裂轴索再生和重新连接[6]。(4)对DAI的并发症有充分的估计,及早预防。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肺部并发症;注意营养、能量供给,避免低蛋白血症;经常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等[7]。(5)控制脑内出血,在明确无脑内出血的情况下,尽早高压氧舱治疗。高压氧对DAI的作用机制有:①提高血氧浓度,增加组织间氧的弥散度;②加强脑血管收缩,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促进脑水肿的吸收;③早期促进可逆细胞的恢复,晚期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急性期的病理变化,打破脑缺氧-脑水肿恶性循环,从而保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④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神经纤维的生长速度;⑤改善脑干功能,激活网状上行系统,从而促进患者早日苏醒。

  【参考文献】

  1 贺晓生,易声禹,章翔,等.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致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形态学观察与机理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812.

  2 黄立航,林义生,王富根.弥漫性轴索损伤32例分析.河北医药,2008,30:562.

  3 江基尧,朱诚主编.现代颅脑损伤学.第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15222.

  4 Lobada RD.Outcome from severe head injury related to the type of intracranial lesion a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tudy.Neurosurg,1993,59:762763.

  5 江基尧,朱诚主编.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第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3.

  6 姜金利,许百男,段国升,等.弥漫性轴突损伤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915:285287.

  7 王瀛漪,张东强,周凤泉.弥漫性轴索损伤43例治疗体会.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6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