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蚓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
发表时间:2011-06-15 浏览次数:392次
作者:孙 鹏, 胡明军, 张 建, 岑 波, 黄 勤, 杨宝应 作者单位: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广州 510510
【关键词】 小脑肿瘤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外科手术
男,7岁。因头痛伴间断恶心、呕吐4个月,加重3 d入院。体格检查:轻度颈强,水平眼震,指鼻笨拙,跟膝胫反应 (+),闭目难立征 (+)。头颅MRI示:小脑蚓部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受压,幕上脑积水;病灶T1像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拟诊髓母细胞瘤或室管膜瘤合并非交通性脑积水。经枕项正中入路手术,术中见肿瘤突出小脑蚓部,色泽、质地不均,其间有囊,内有黄色液体。肿瘤边界不清,与周围黏连。术后复查肿瘤大部分切除。病理结果:镜下见较多星型细胞和部分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散在分布,且分化不成熟,部分神经元细胞突起减少或缺乏;间质轻度黏液样变性,小血管增生伴扩张充血,血管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2 讨 论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以儿童多见;多位于幕上,颞叶多见,其次为额叶,其他少见部位有顶叶、基底核区、脑干、小脑等。难治性癫为其主要临床表现。CT表现为低密度病变,占位不明显;MRI示病灶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无水肿,无强化或局部轻度强化。
本例以头痛伴间断性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显示肿瘤位于小脑蚓部,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受压,幕上脑积水;病灶T1像为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为良性肿瘤,极少有恶变或切除后复发的报道,预后良好,一般不需放、化疗[1]。因此,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节细胞胶质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但钙化常见。②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影像学上有特殊的“虎纹征”表现,增强无强化。病理检查显示:小脑颗粒层有异常肥大的神经节细胞,而浦肯野细胞减少或消失,肥大的神经节细胞轴突过度髓鞘化,脑白质萎缩。③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青少年易发病,好发于小脑蚓部或半球,肿瘤呈类圆囊性或囊实形,呈长T1、长T2信号。若镜下见毛样星形细胞与疏松、成熟的胶质纤维混杂排列,即可确诊。④毛细胞黏液样型星形细胞瘤[3]:病理:大量黏液,血管明显增生,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有强侵袭性。
【参考文献】
[1] 臧国尧, 朱先理, 金梅, 等. 胚胎发育不全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J]. 中华肿瘤杂志, 2003, 25(5): 513.
[2] 李春和, 姚振威, 冯晓源. 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5, 11(4): 219-222.
[3] 陈莲, 汪寅, 朱雄增. 毛细胞黏液样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6, 35(12): 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