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8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1-06-16  浏览次数:411次

  作者:叶静,李廷阳,黄海常,韦以存,李正克,陆明雄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广西 百色 533000

  【关键词】 透明隔;中枢神经系统囊肿;神经外科手术;内镜检查

  随着CT及MRI的普及,透明隔囊肿检出率有所增多。我院近3年来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8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5例,年龄8~45岁,平均28岁。

  1.2 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6例,晕厥4例,发作性四肢抽搐3例,视物模糊2例,记忆力下降1例。

  1.3 辅助检查 本组病人均行CT和MRI检查。CT表现:中线部位透明隔区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与脑脊液密度相似,增强扫描无强化。MRI表现:透明隔区有椭圆形囊性占位,长T1信号,长T2信号,注射增强剂后无明显强化。侧脑室扩大6例。脑电图示中线俩侧多发慢波或棘波5例。

  1.4 手术方法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右额角穿刺侧脑室,冠状缝前1cm与中线右旁4~5cm交界为钻颅孔,十字切开硬膜,脑针穿刺侧脑室,置入镜鞘,插入内镜。观察右面侧脑室内解剖结构和室间孔情况。在血管稀疏区囊壁双极电凝造瘘,瘘口直径>1cm。将内镜通过瘘口,置入囊腔内,观察对侧囊壁,同样选择血管稀疏区再造一个类似瘘口。如发现囊壁堵塞室间孔,可切除部分囊壁和电凝囊壁使之回缩。手术过程持续用温盐水冲洗,观察确认无出血后缓慢退出内镜,凝胶海绵覆盖皮层,骨蜡封颅孔,逐层缝合头皮。

  2 结果

  本组病人均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4例病人晕厥消失,6例病人头晕、头痛明显减轻,术后1周复查CT或MRI囊肿均明显变小,脑积水有所改善。

  3 讨论

  透明隔囊肿是良性、孤立的囊性病变,其发病率为0.3%~1.75%[1]。透明隔囊肿的囊液产生于囊壁[2],其成分与脑脊液相似,并通过透明隔膜过滤和隔膜静脉及毛细血管重吸收。透明隔囊肿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囊肿挤压周围的重要结构,如视交叉、前联合、胼胝体及下丘脑等,并引起相关临床症状,如视觉、行为、感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囊壁堵塞室间孔而导致的高颅压。

  透明隔囊肿发展缓慢,无临床症状者多不主张手术,先注意观察病情。但如儿童发现巨大囊肿,为避免影响大脑发育,可应用损伤小的手术治疗。如囊肿占位效应明显,而且伴有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相关阳性结果的,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或减轻囊肿占位效应,没有必要争取囊肿全部切除。透明隔囊肿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①传统开颅手术;②囊肿—腹腔分流术;③立体定向手术;④神经内镜手术。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因其疗效可靠,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祟。其他三种手术方法与神经内镜手术相比,存在不足之处有:①就当前神经外科水平,开颅切除透明隔囊肿已具有一定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因其皮肤切口、颅骨骨窗和皮层瘘口均较大,损伤大、出血多、恢复慢,尤其已发现有智力、记忆、心理行为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病人,往往会加重其病情,使其疗效欠佳。另外,手术视野局部于一侧脑室,无法观察另一侧脑室和解决其存在病变。②囊肿—腹腔分流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囊肿穿刺相当盲目,不能保证一次性将分流管置于囊肿适当位置,具有出血、误伤脑室周围重要结构的危险;而且,分流管还有排斥反应、堵塞、破损和过度分流的可能。③立体定向穿刺囊肿,损伤小、准确性可靠,但囊壁堵塞室间孔病人手术效果欠佳,往往失败于脑积水没有彻底解决,无法观察和解决出血问题。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时通过内镜直视观察脑室壁、脉络丛、囊壁、室间孔及穹窿等重要结构,减少操作时损伤;造瘘区可选择在血管稀疏的囊壁,降低出血的危险;不仅可以发现室间孔堵塞情况,而且可以直视下分离、切除部分囊壁,确保双侧室间孔通畅,解决脑积水,避免安置分流管而引发相应并发症和后遗症。由此可见,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通涛,曹克涌.第五,六脑室与临床[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21(6):314.

  [2] Aboulker J,Pradat P,Metzger J,et al.Itracranial hypertension due to septal cyst blocking Monro’s foramen [J].Neurochirurgie,1968,14(8):901-9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