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对一例脊髓血管畸形致患者截瘫长期误诊报道

发表时间:2011-05-23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张君梅 阿曼古力 崔文华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温泉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 830017

  【关键词】 脊髓 血管畸形 截瘫 长期误诊

  患者女性,63岁,汉族,营业员。既往仅有轻度高血压史。于2006年2月的一天上班途中因雪天路滑不慎跌坐在地,当时仅感腰背区疼痛,尚能忍受。自行爬起,照常上班。7天后因便秘到医院就诊。Xay片示“胸11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医院留观平卧休息7天未发现异常。回家后继续休息20余天,期间仍做一些轻微的家务劳动。3月后重返工作岗位。同年12月的一天下楼时突感双下肢无力,不能负重,行走困难。立即到医院检查,CT示“胸11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腰3、4椎间盘突出。”行肢体康复训练、理疗等15天能站立,拄杖可行走。继续治疗。2个月后在外界支撑下能行走,但易摔倒,渐感双下肢麻木、无力,排二便感觉迟钝。2007年7月在一家三级医院行“胸11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钢针内固定术”。术后30天下地,能借助拐杖步行10m左右,常感腰背区酸困不适,仍感下肢麻木。3个月后不能站立,康复训练无改善。

  2008年4月首次收住我院进行康复治疗。专科检查:双侧最低感觉面在胸11,胸12平面开始以下感觉减退,但未消失;双下肢5组关键肌肌力均为Ⅲ级;肌张力Ⅰ级;双下肢关机活动度受限。AROM减小50%;双下肢健反射未引出;双侧Babinski,s(±);鞍区感觉及鞍区运动均存在;双下肢肌肉萎缩;ADL评分75,生活基本自理。当时诊断:胸11脊髓不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D级。给与时值计、主动—辅助训练、平行杠内站立训练、肌肉电刺激、中药蒸气浴等康复治疗训练4个月病情无改善。患者自认为是治疗师未尽心尽力,能力不足,坚决要求更换治疗师。

  2008年10月患者自觉腰背区酸困、双下肢麻木感平面在缓慢上移,进行性无力、活动障碍。2009年1月骨髋、伸膝困难。双下肢5组关键肌肌力L/R:Ⅱ/Ⅰ级;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肉萎缩加重;ASIA分级降至C级;ADL评分降至65分;尿失禁次数由3次/周增至1-2次/日,漏尿增多。反复发生尿路感染。2009年2月复查CT报告:“胸5—胸12段脊髓炎性改变,怀疑胸9—腰1段脊髓血管瘤”。请神经内科专家会诊考虑:“脊髓炎可能,脊髓肿瘤不能排除”。故转诊一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行腰椎穿刺显示压力不高、椎管通畅,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增高,潘迪氏试验,拟诊“慢性脊髓炎”。予以激素冲击治疗法。2.周后转回我科,激素治疗40天病情无改观,且出现额低钾、低蛋白血症、水肿等副反应。ADL降至55分。2009年5月既外伤后39个月、术后22个月,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排二便无感觉。专科检查:正常最低感觉平面胸9,左侧胸10平面感觉减弱、胸11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右侧胸10-11平面减弱、胸12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鞍区感觉及鞍区运动均消失;双侧Babinski’s(-)。诊断:胸9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A级,ADL45分,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赖。

  因患者病情特殊,病因不明。于2009年7月请北京宣武门医院神经科凌峰教授阅片会诊,当时既考虑“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于2009年8月转诊神经外科,行脊髓造影证实,为此予以“硬脊膜动静脉瘘栓塞术。”术后患者腰背区酸困、麻木感消失,回我院继续康复。

  回顾此患者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历程。很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临床医师认真反思。外伤只是患者发病的诱因,进行性感觉异常、双下肢无力、直肠及膀胱功能障碍于此关系不大,内固定手术治疗意义不大,反而加重了一次机体损伤。激素的冲击治疗弊端凸显。影像科的技术水平及时就诊的作用不可忽视。

  脊髓血管畸形因发病率不高,,临床上少见,故被医师们所忽视,常常视而不见,甚至包括神经外科及影像科医生。脊髓血管畸形分为四型,其中I行极为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神经根旁的硬脊膜上,占所有脊髓动静脉畸形的80%-85%,好发于40-70岁者,中老年为主,男:女=7.8:1,下胸段脊髓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自下而上肢体麻木、隐形疼痛伴进行时下肢无力,进行性括约肌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有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基础是在神经孔附近硬脊膜上多发的动静脉短路,引流入硬膜内脊髓表面正常的经脉系统造成脊髓静脉淤血,引起脊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脊髓坏死,MRI检查东晋买瘘可能提示正常或非特异信号增强或内干脊髓膨胀,静脉淤血表现为信号就减低。发病以后不超过4年为完全性瘫痪而无法治疗。临床上常被认为是坐骨神经痛、蛛网膜炎、脊髓炎而延误诊断,错够最佳治疗时机。治疗原则是阻断引流静脉的近端。治疗发法有手术或栓塞。虽然是少见病,但早期想、恰当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