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颅脑外伤进展性出血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4-02  浏览次数:416次

  作者:侯德文,罗雪梅 作者单位:遂宁市中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总结和提高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PH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预后等因素分析PHI临床特点。结果:颅脑原发损伤越重,伤后首次CT抢救时间越早,PHI的发生率越高;PHI出血类型中,脑内血肿(ICH)35例占40.7%,硬膜外血肿(EDH)24例,占27.9%,硬膜下血肿(SDH)14例,占16.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占15.1%。结论: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尤其伤后首次CT检查伤后2 h以内者,要在之后的6 h内行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PHI,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动态CT检查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12岁~78岁,平均年龄(43.2±6.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3例,坠落伤20例,醉酒后跌倒5例,打击伤8例。致伤方式:加速伤26例,减速伤52例,受伤机制不明8例。

  1.2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关系 患者入院时GCS评分:13分~15分6例,占7.0%;9分12分18例,占21.0%;6分~8分38例,占44.2%;3分~5分24例,占27.8%。

  1.3 伤后首次CT检查时间与PHI发生的关系 本组病例均在伤后24 h内进行了2次以上的动态CT扫描。伤后2 h内行首次CT检查发现PHI 23例,占26.7%,2.1 h~4.0 h 16例,占18.6%,4.1 h~6.0 h 12例,占14.0%,6.1 h~12 h 15例,占17.4%,12.1 h~24.0 h 20例,占23.3%,其中6 h以内51例,占59.3%。

  1.4 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 本组PHI脑内血肿(ICH)33例,占38.4%,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1例,占12.8%,硬膜外血肿(EDH)23例,占26.7%,SDH硬膜下血肿19例,占22.1%,其中25%为多发性。

  1.5 PHI部位分布情况 本组PHI中33例ICH发生在额颞25例,占75.8%,枕部5例,占15.2%,丘脑及脑室内3例,占9.1%。硬膜外血肿(EDH)23例,均发生在外伤冲击部位,且均有相应部位的颅骨骨折,其中额部7例,占30.4%,颞顶部11例,占47.8%,枕部5例,占21.7%。19例硬膜下血肿(SDH)均发生在额颞部,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在侧裂池、环池和纵裂池。

  1.6 治疗方法 针对幕口血肿>30 ml,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幕上血肿20 ml~30 ml,却因脑挫裂伤较重中线移位>5 mm,意识障碍较重的,幕下EDH>10 ml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施行血肿清障术,如脑压高者加行去骨瓣减压术;幕上血肿<30 ml,中线移位<5 mm脑受压不明显者,幕下血肿少于10 ml,第四脑室无明显受压者,对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或意识障碍无加重患者,予以保守治疗,密切观察;合并有严重原发性干损伤的极重患者予以保守维持治疗;其他脑损伤及SAH患者为主的患者均予以对症保守治疗。

  2 结果

  本组轻型者为7.0%,中度者21.0%,而重型包括特重型者达72.0%;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越早,发生PHI的概率就越大,本组病例伤后距首次CT检查在6 h以内者占59.3%,6 h~12 h者占17.4%,12 h以后者仅占23.3%;在PHI与血肿类型的关系上,ICH 33例,占38.4%,SAH 11例,占12.8%,EDH 23例,占26.7%,SDH 19例,占22.1%;ICH与脑挫裂伤关系密切,且多发生在额颞部,而EDH多有颅骨骨折。

  86例患者出院时痊愈和恢复良好45例,轻残20例,重残10例,死亡11例(其中死于伤势过重8例,死于并发症3例),病死率12.8%。

  3 讨论

  梁玉敏[1]等提出了PHI的定义:经过再次CT扫描或手术证实,于伤后首次CT扫描上所显示的出血病灶的扩大或新出现的出血病灶。这种病灶包括多种类型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以及SAH等,PHI可以发生在外伤后颅内任何部位和手术后的其他非手术部位,而手术后手术部位由于止血不彻底造成再出现则不包括在内。PHI的临床意义在于颅脑外伤后患者因继发性脑缺血、出血和脑水肿而导致进行性临床表现加重,可使临床恶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数学者[2]认为PHI的形成机制与脑外伤后低氧血症、血管调节功能失调、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缺氧在PHI发生中可能起到主要作用。迅速、及时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彻底解除脑受压,改善脑血液供应,在ICH形成上起重要的作用[3]。头颅CT扫描是诊断颅内血肿的首选措施,对血肿发生部位、体积、脑受压及脑挫伤均能显示,对多发性血肿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

  PHI的发生率与伤后首次CT检查时间和复查CT的时间有关。过去CT普及率低,对PHI的认识不足,首次CT检查时间普遍较晚,此时颅内出血已经基本定型,变化不大。随着CT检查的普及,对PHI认为增强以及院前急救的发展,多数患者可在伤后较短时间内即作CT扫描。此时大部分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脑损伤仍处于进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行动态CT检查即出现新的血肿,原血肿体积增大或者出现SAH等。因此,临床上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报道PHI发生率接近50%[5],本组发生率为同期中重型颅脑损伤,比例43.8%。

  鉴于PHI成因复杂,病情变化迅速,临床上判断困难,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我们分析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几项观察指标:入院时GCS越低,PHI的发生率越高。究其原因,GCS越低,相应脑血管以及颅骨等组织损伤越严重,出现颅内进展性和继发性损伤机会就越多。因此对于中重型颅损伤患者,特别是首次CT检查结果与以后病情不相符者,应警惕PHI的发生。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是影响PHI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学者主张对于中、重型颅脑损伤,应在6 h内复查CT,最迟不超过12 h。本组的病例也证明首次CT检查越早,PHI的发生率也越高,6 h以内者达59.3%,与Samus等报道首次CT检查在伤后6 h内PHI的发生率在49.4%基本相符。PHI在出血类型上,以ICH为多见。本组PHI中ICH、EDH、SDH、SAH发生率分别为38.4%、26.7%、22.1%、12.8%。ICH与文献报道一致,而SAH发生率偏低与文献报道的比例有差异,可能与CT机分辨率以及诊断标准差异有关。减速伤所致脑裂伤最为多见,相应也更易发生PHI。本组病例中ICH在额叶、眶底和颞叶部位占ICH的75.8%,与脑挫裂伤的多发部位一致,说明此类ICH主要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生。本组EDH在颞顶部居多,其次在额部、枕部较少。本组EDH均合并颅骨骨折,提示颅骨板障出血或伤及骨管内走行血管,骨折片对硬膜血管的损伤等是PHI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合并颅骨骨折更应警惕。

  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CT随访是早期发生PHI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伤后早期要积极地进行动态CT检查,伤后12 h内随时复查。对伤势较重,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越早者越要警惕,在2 h~6 h内复查。这对及时发现PHI极为重要,有助于及早处理,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对意识加深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缺失性表现者,应立即复查CT。对血肿在20 ml~30 ml的患者更要注意,同时慎用镇静剂。对已用镇静剂患者,意识判断要做到心中有数。伤后12 h内慎用强脱水剂,以免引起颅内压的突然下降,加重出血。对院前急救时已被使用了强脱水剂的患者,病情可能会有一度呈好转的假象,首次CT检查即使无血肿,评估病情时也要考虑到PHI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手术指征可适应放宽,争取主动。对意识障碍加重,偏瘫体征,基底池变形或消失,占位病灶引起中线移位>5 mm者,要积极手术治疗。对幕上血肿20 ml~30 ml,幕下血肿<10 ml的,特别是变化较快的,必要时积极手术。做到上述几点将有助于明显降低PHI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梁玉敏,包映辉,江基尧.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2):156158.

  [2] Oertel M,Kelly DF,McArthur D,et al.progressive hemorrhage afer head trauma:predictors and conseguences of the evolving injury[J].J Newrosurg,2002,96(1):109116.

  [3] 杨立庄,石铁峰,杨东波,等.颅内多发性血肿的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1):7778.

  [4]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3435.

  [5] 梁玉敏,赵明珠.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6(2):1261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